2021年的基金业绩分化,让过去几年初入市场的基民非常不适应。极致的“核心资产”行情过后,白马股们在高估值上面临重重压力,中小盘崛起的背后,许多交易型的年轻基金经理们登上了基金排行榜。
其实,在这个机会分散、轮动明显的行情下,公募量化也走出了前两年的困顿,凭借稳定的超额表现,重新回到了很多投资者的视野中。
提到量化,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海量的数据、天书般的公式,以及那些拿着国际奥赛金牌的少年们张口模型,闭口数据。而对量化投资究竟是什么,大多数人却只把它当作黑箱,并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
在国际证券市场中,量化产品风靡全球靠一家名叫巴克莱全球投资(BGI)的公司引领,其地位就是量化投资界的丰碑。中国公募界的量化三杰——黎海威、李笑薇、田汉卿,就都曾经在BGI工作,如今分别在三家大型公募基金担任量化负责人。
开创了景顺长城量化团队的黎海威,量化之路始于BGI,专门负责大中华股票投资研究。从美国回国的第一站,他选择了香港海通国际资管,在那里任量化总监。在香江熟悉了一下中概市场的黎海威,深感中国市场大有机会,各项积累又十分深厚,随即便毅然归国。
景顺长城 黎海威
2012年,景顺长城意欲开拓强化量化产品线,引入了黎海威作为量化业务负责人。
“选择景顺长城,一个是投研文化,一个是长期业务规划,相对来说给我比较好的发挥空间。”
到景顺长城管理产品后,黎海威从普通股票型量化到指数增强型再到股票多空对冲,从沪深300到中证500再到MSCI,从A股到港股,均有所涉猎。纵览在管产品,业绩表现都很出色。
他是如何看待量化投资与主动权益投资的?如何做好量化投资的?如何看待A股量化投资的未来?对于海内外量化投资的发展趋势又有怎样的观点?
01 量化收益究竟来自哪里?
黎海威 :量化其实也分很多门类,如果把狭义的量化定义为股票型量化的话,那其实是作为主动投资的一种补充。
传统的主动权益投资覆盖面相对比较窄,主要是集中在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内,通过调研,基本面研究等方式进行深度研究,投资集中度相对也会比较高。
但是量化的覆盖面是很广的,使用模型寻找分散在全市场各个地方的投资机会,它的盈利主要是靠投资的宽度以及投资的胜率来实现的。
总结来说,量化投资做的是宽度,主动投资做的是深度。
远川投资评论 :这种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是否也意味着分别适合不同的行情?
黎海威 :对。量化因为是依靠宽度,因此最适合的就是比较分散的行情,机会散布在全市场,每个机又不是很大。在这种比较均衡的情况下,量化就比较有优势。
但是如果市场风格很极致,那么就会很难受,因为模型是没有主动投资的集中度那么高的。在赛道行情集中的情况下,在几个狭窄的赛道里,量化的掌握程度不如主动投资透彻,因此也不容易重仓,超额收益自然就会少,这也正是前两年公募量化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所以总结下来,当主动投资的超额收益很强的时候,量化就很一般;当主动比较差的时候,量化就会很好。
远川投资评论 :今年看市场上的量化产品收益表现其实都不错,这个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黎海威 :主要是有三点原因。
1. 流动性好,从疫情开始中美都在释放流动性,国内又有资管新规限制,又有房住不炒的政策,叠加海外市场的波动比较大,所以大量资金都在国内的经济体系中流转。
2. 民企和中小公司的经营比前几年好一些,银行贷款没有也没有以前困难,股权质押的风险也比以前小了很多,所以从基本面上看,中小企业的基本面也有所好转。
3. 大公司的估值都太贵了。在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没有太大的系统性风险,但是大票的估值贵,所以中小公司的吸引力就凸显了。现在中小企业成长性不错,又不贵,以前是因为宏观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才愿意给大公司很多的溢价。但现在这个阶段过去后,大部分也就不愿意给那么高的溢价了。
远川投资评论 :你现在做的量化产品主要有哪些策略?
黎海威 :目前主要是两块,一个是绝对收益策略,一个是相对收益策略。
绝对收益类策略产品,尤其是股票型绝对收益产品其实模型都是类似的,只是会匹配到不同的对冲工具上,例如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等。它的本质是想把市场的基础收益或者风险溢价进行一定程度的剥离,从而能够匹配一部分客户对于低波动收益的期待。
相对收益策略,就是主要是以一些宽基指数作为基准,偏向于指数增强。这个宽基基准可能是大盘,中盘或小盘,也就是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当然也会有一些外资客户、海外客户可能比较偏好以MSCI为基础的相关指数基准。
这些都是用于给客户做资产配置工具的,当然会关注到客户对于大中小盘配置的一些意愿和需求。不过大部分投资者可能还是会选择大盘指数,因为大盘的成交量和体量较大,会更稳定。
02 量化基金也有基本面底色
远川投资评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提到量化赛道很拥挤,但是从你产品收益情况上看似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个你怎么看?
黎海威 :高频量化赛道相对的挑战会大一些。高频的较高,因此对于流动性要求就比较高,策略容量相对有限。前几年高频收益率不错,吸引了不少管理人进入这个领域,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
但是,公募基金做的绝大多数是基本面量化,每年的换手基本都在两到三倍左右,因此更多是和基本面周期相关。
在经济周期到某个阶段时,宏观环境相对稳定,流动性比较宽松,会形成比较多的风格轮动和行业轮动。一旦投资的宽度、机会的分布被拓展了,这种情况对基本面量化是有利的。
而在系统性风险加大,大家出于避险的考虑,更容易抱团在某些板块上,这就对量化不利了。如果抱团上涨的只有几十只股票,基本面量化筛选的难度就会变高,同时由于量化是分散配置,不会有过于极致的超配,超额收益就会受到一些影响。
远川投资评论 :说到基本面,景顺长城本身在主动投研的基本面研究上做得非常好的,你来到景顺长城之后,这里的基本面研究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黎海威 :影响是有的,都是比较潜移默化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 单从数字的角度,公司的基本面往往并不像财务报告中写得那么扎实。尤其是在国内,做投资很多时候不能光靠财务报表,通过数字就能够完全解释的。虽然模型很多时候都是有效的,但有时还是有一些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包括一些风险事件,例如质押、财务作假等等,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研究员进行复核,从风控的角度起到一些作用;
2. 这些年其实市场的变化是很快的,现在的市场行情、风格和2014年、2015年完全不一样。在这个切换过程中,你可以通过主动团队的基本面研究了解一下市场上的机构、主力资金的想法,这对于自己做投资研究还是很有帮助的;
远川投资评论 :你怎么看待公募量化和私募量化的发展趋势?
黎海威 :我觉得未来基本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状态。私募可能也想做一些公募ToB的业务,公募可能也想做一些高净值客户、家族信托之类的高端的、ToC的业务。
远川投资评论 :公募、私募都在做量化产品,你觉得未来会同质化吗?
黎海威 :在市场化竞争的环境下,无论你是公募还是私募,以后做的东西的差别肯定不会像以前那么大。由于做量化的人员流向相对是固定的,所以最后各个平台之间的产品定位、产品定价包括薪酬都不会差的太大。
未来的差别不在于公募和私募之间,而是在人之间,毕竟有些人的确很有竞争力,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但是从整体意义上看,如果做的东西差不多,定价差不多,激励也差不多,那行业竞争必然会进入一种均衡,在各自平台的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做适度的差异化竞争。
03 量化的星辰大海
远川投资评论 :现在有一些量化机构都在宣传采用超级计算机,使用机器学习等,这个对于创造超额收益有帮助吗?
黎海威 :有用。目前的机器学习主要还是有监督的学习,你先把数据处理好,给机器一定的指导,圈定一个框架,输入一些模式给它,然后让它按照这些来学习。
其次,在量价信号上,也就是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包括很多TICK级别的高频指标数据,因为数据覆盖度高,没有太多干扰,频率、拓展性很好,数据量也很大很充分,这是非常适合机器学习来做的。
至于说超级计算机是不是一定需要。如果你做的是非常高频的日内交易,这对于交易效率要求很高,可能是有这个必要的。但如果你做的是相对低频,使用超算的效果可能就不会非常明显。
远川投资评论 :在海外,不论私募基金还是共同基金,基本都是在走指数基金或者量化的道路,你能简单讲一下吗?
黎海威 :首先,量化基金并不等于指数基金,但是指数基金是量化投资中的一种创造。
在美国,大部分人买基金都是买指数基金是因为大盘已经很难产生超额收益,除非是比较小众的高频策略。美国的大盘指数,不论是做量化还是做主动基本面,平均下来都难以产生阿尔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可能直接投资指数基金。与其我付你管理费,还没有超额收益,不如直接买指数基金了。而在亚太、欧洲市场,其实都还有一定的超额收益。
总的来说,某类产品是不是受投资者欢迎其实还是看收益和风险的匹配,投资者会基于性价比做出选择。中国目前阶段肯定是配置有超额收益的产品,这个超额可以是来自于主动、可以是来自于量化,当然投资者也可以为了稳定性、降低波动率而放弃收益选择对冲,那就会选择绝对收益型的产品。
远川投资评论 :未来在中国,量化产品有机会再上一个台阶吗?
黎海威 :我觉得应该是会的。因为整体的趋势就是这样的。当然,前提条件是产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性价比。
其实量化产品最大的需求还是在机构配置上,中国的机构配置受制于长期资金的稀缺目前没有完全到位,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市场有效性提升,当主动投资的超额收益空间越来越难做时,机构对风格稳定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基准的约束力会越来越强,那么量化产品就会显示出自己的配置性价比。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