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当格陵兰北极站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在研究浮冰样本时,意外发现了“地球最北”岛屿。这一发现,刷新了代号为“83-42”岛的“最北岛屿”的记录。
人们所熟知的北极并非大陆,而是北冰洋上的一块巨大的冰盖。因此,一定存在一个最北岛屿。而此次发现的岛屿,或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海平面之下。
纯属偶然
今年7月,当哥本哈根大学的科考队踏上这座小岛的时候,极地探险家、同时也是领队的莫滕·拉什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刚刚登陆了一座全新的岛屿——这座岛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岛,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距离北极点最近的岛屿。
上图:科考队队长Henrik Lassen意外发现了新的最北岛屿。下图:小岛风光。图源:哥本哈根大学
登上岛屿的时候,团队的技术组向莫滕·拉什告知,团队手中的GPS数据出现了问题。GPS上显示的是一个未知的位置,但是依照经验,他们所登陆的岛屿,是欧达克岛。欧达克岛在1978年由丹麦人发现,位于格陵兰最北端,是一个长宽分别只有15米和8米的“弹丸之地”。在常识中,这里曾经是地球上最北的岛屿。
多年以来,1921年由丹麦探险家劳格·科赫命名的卡菲克卢本岛,一直都是人类发现的最北岛屿。1978年,这个记录被欧达克岛打破。当时的探险家经过测绘,最终确认这里位于卡菲克卢本岛东北部1300米,距极地,比卡菲克卢本岛近了500米。在当时,这是人类所探明的最北小岛。
上图:欧达克岛位于格陵兰岛北部。下图:卡菲克卢本岛。图源:Artic Today
实际上,人类“一路向北”这件事上行动力十足。在欧达克岛之后,不断的有“最北岛屿”被慢慢发现。
1996年,一座名为ATOW1996的岛屿被发现,该岛比欧达克岛更北,最宽处10米,最高处距海面仅1米,没有登陆勘察的地理条件与必要。
1998年,在一次空中勘测中,皮特·斯卡菲拍下了一张小岛的照片——这个小岛比当时人类所勘明的任何岛屿都要更北。2003年,斯卡菲和他的五名队员一起登陆了这座小岛。可是5年之后,这座小岛从地图上消失。最北岛屿的最后一次更新,是2007年北极探险家丹尼斯·施密特在附近地区发现的“83-42”岛。
科考队负责人、瑞士实业家Christiane Leister在新发现的小岛上。图片来源:CNN Travel
几周后,莫滕·拉什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对样本进行GPS数据归档的时候才发现,即便是经过修正,样本的GPS数据依旧来自于一个全新的位置。采集点比此前的欧达克岛,更加靠近北极点。确切来说,他们所站的位置,在欧达克岛以北780米。
一时间,莫滕·拉什有一种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的感觉。他意识到,自己刚刚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岛屿——世界上最北的岛屿。
GPS定位系统在北极有着天然的技术劣势,由于GPS卫星的高度和北极的特殊地理状况,所以GPS卫星在北极出现定位漂移的概率,非常之大。因此,莫滕·拉什的技术组最开始判定他们所登陆的是欧达克岛也不无道理。
目前,这个小岛还没有正式的名称,科考队希望将其命名为Qeqertaq Avannarleq,这个名字,在格陵兰语中是“最北岛屿”的意思。
随时可能消失的袖珍岛
最北岛屿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岛屿,因为此前,这里曾被厚重的冰盖所覆盖。在格陵兰周边地区,冰盖的厚度会随着时间和季节而产生变化。每年冬天,冰盖厚度有4米,而到了夏天,一部分冰盖融化,厚度只有2~3米。正是因为冰盖的消融,人们发现了这座小岛。
新发现的小岛的鸟瞰图。图源:哥本哈根大学
整个小岛约为60×30米,最高处距海面3米,小岛的大部分都被淹没在海水之中。科学家研究发现,小岛由海底泥浆和冰碛组成,表层还覆盖了尚未融化的海冰。
因为地质活动,冰川会以缓慢的速度移动,冰川在移动时,会携带大量的砂石于底部凝结。冰川渐渐退化之后,这些砂石就形成了冰碛。而冰碛和海底翻涌的泥浆,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岛屿。
2008年,斯卡菲所发现的当时最北岛屿,从GPS上消失了。哪怕是派出直升机实地勘察,人们也没有找到小岛的踪影。关于斯卡菲岛的消失,学界有数种解释。
其中一种是,斯卡菲岛并非一个永久岛,它没有与海底相连,加之露出水面部分过小,很容易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当然,类似的命运也会发生在最北岛屿上。据科学家推测,最北岛屿最后的结局,一定是被海水侵蚀,沉入海底;或是被上升的海平面所吞没。
其背后原因,也并不复杂。从2010年开始,北极圈内海冰数量,在夏季大幅下降。在未来的北极,或许会出现无冰之夏。
NASA公布的1979年9月和2015年9月北极冰川面积对比图。图源:NASA
站在气象的角度,这个小岛在8月底被发现,并非偶然与巧合。
8月中旬,一个高压系统在西伯利亚上空占据主导地位,与格陵兰上空的低压相互制衡,致使北冰洋大部分地区的温度比同期平均气温高出了2~5度;高温下冰盖融化、水汽蒸发,随后一场暴雨在格陵兰倾盆而下。8月14日到16日的三天时间内,格陵兰的温度跃升到了0度以上。70亿吨雨水浇在冰盖之上,其融化范围达到了87万平方公里。
这是自1950年以来,格陵兰最大范围的降雨。
NASA研究人员运用模型预测了到230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对冰的融化率的影响,从左到右依次为低、中、高排放。图源:NASA
而随着融冰、升温、降雨等等反常气候的不断出现,北极的气候环境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海冰的厚度一降再降,还会有更多的岛屿像是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GPS和人们的视野之中。当然,与此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岛屿消失在地图上。
无论是太平洋上的小岛,还是低海拔的沿海国家,抑或是格陵兰周边的袖珍岛屿,它们的命运都与海水紧密相连。
北极是法外之地吗?
虽然北极的科考规模与历史远远超过南极,但直到1990年,才有第一部具有一定国际效力的条约签订。
1990年8月,在北极圈内拥有领土和领海的美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和俄罗斯八个国家在加拿大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条款”,成立了第一个与北极相关的非政府的国际组织。后世将此条约称为《八国条约》。
北极不属于某个国家,也没有国家在北极拥有管理权和行政权。而不同于《南极条约》,《八国条约》并未明确各个国家在北极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各国在北极问题上,争论不休。权利真空,让北极变成了众多大国所运筹帷幄的场所。
俄罗斯的野心自不必说,它是北极圈中最大的国家,具有无与伦比的话语权。1950年代,苏联曾经提出过一个“北极消除计划”。他们计划用某种特殊的技术手段,让北冰洋的下层暖流向上层流动,加热覆盖在北极表面的冰盖,使其融化。
这样一来,会让整个地球的温度提高到一个“令人舒适”的地步。在苏联科学家的计算中,如果整个计划得以实施,那么西伯利亚将再也不会被冰雪封印,而会变得像乌克兰一样适宜。但是这个工程太难以实施,于是在1966年,苏联科学家又提出用巨型拖船将北极冰盖分割、拖到大西洋南部或是太平洋,让其自行融化,逐渐消解北极的计划。
虽然这两个计划都仅仅停留在纸面,而且是疯狂科学家的不靠谱计划,但从现在北极环境的变化来看,这两个计划,正在被全人类践行。
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甲基橙
北极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煤炭和钢铁。因为这些资源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因此诸多大国都对此虎视眈眈。实际上,北极的开发、各类条约的签订,一直与资源相关。
极圈附近的斯瓦尔巴群岛在1596年被发现,随后被探明其蕴藏着大量的煤矿与其他的矿产,遂吸引了大量欧洲人前去发展,其中最多的是挪威人和瑞典人。1925年,51个国家加盟了《斯瓦尔巴条约》。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尚未被染指的资源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大国在这里博弈,甚至是远离北极的印度,都希望能从中分一杯羹。
而冰川的减少,让人们意识到北极圈大有文章可做。除了更好利用北极丰富的油气资源外,西北航道和北海航道的战略地位也将会大大增加。
西北航道从美国出发,途径加拿大,最终汇入东亚。相比较从巴拿马运河穿过太平洋前往东亚的传统路线,节省了4000公里。但是西北航道长久以来被冰川冻结,无法顺利航行。而随着冰川融化,这条航线的战略意义正愈发明显。
东北航道,是亚欧之间最重要也是最短的一条航道。从中国到德国,如果走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需要航行20000公里。而如果选择北极东北航道,取道俄罗斯北部,路径则缩短了40%。
围绕着这两个航道,诸多大国展开了讨论。美国人认为,“八国北极国家,必须适应北极已经成为争夺权力和竞争的舞台”;而中国也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并且明确希望在北极建立“极地丝绸之路”的愿景。
不过,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保护北极也是主要的议题之一。1946年,15个国家成立了国际捕鲸委员会,签订了《国际捕鲸条约》;1973年,加拿大、丹麦、美国和苏联一起签订了《北极熊保护协定》;1976年,苏联和美国签订了《北极候鸟保护协定》。
或许,北极的未来,会比终将淹没在海洋中的“最北岛屿”,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