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01北京咖啡大杂烩

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早上如果不先来一杯咖啡,就无法度过这一天。

相比于上海整体的精致、优雅、小资、国际范,北京的咖啡馆,会多一些以本地调性、历史、人文气息相结合的味道。

粗略来看,北京的咖啡馆分为几种。

第一种,就是为景观铺垫的小众本土咖啡品牌。 这些咖啡馆的个性极度鲜明,都非常非常北京,不是那种千篇一律装修很美、完全没有地域特质的咖啡馆。

比如北京五道营胡同,藏着METAL HANDS、梧桐咖啡、苦尽咖啡、沐茗咖啡等诸多咖啡小众品牌,都在五道营开店。

北京的西兴隆街,曾经许多百年的会馆都设立在此,如江西新建会馆,安徽泾县会馆、芜湖会馆,福建汀州会馆北馆,维新会馆,广西会馆等。这条老街两旁有很多上百年的老铺面房,上面还留有早年间的商铺字号。

北京的白塔妙应寺,周围也有一堆咖啡馆,专卖“白塔景观”,围绕着白塔妙应寺一圈开设,时常一位难求。

北京的本地咖啡馆,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性。不少咖啡主理人以当地景点专门取材,嗅着气息往此,比如大小咖啡、熊煮咖啡、福叁咖啡等等,在不破坏老北京的建筑特点的基础上,与咖啡这种舶来品做。

“第三空间”的概念,放到2021年已经不再稀奇。对于开店的创业者来说,空间设计、布置等都已经是标配,目的就是为了让客人再多呆一会,多喝几杯。但如果和北京当地特色结合,就有很有意思了,譬如前门大街的星巴克。

第二种,是在北京最繁华的三里屯、互联网金融中心等商圈,则更多的是国际范的外来咖啡品牌。

太古里、那里花园和使馆区,交织出国际范儿十足的魅力商圈。欧式工业风,三里屯有个“那里花园”,是一座具有独特西班牙风格的白色庭院建筑,很多咖啡馆就隐匿其中。

比如来自于法国巴黎的Maison Kitsuné,代表了一种激情、野心和行动的时尚生活艺术,而Café Kitsuné更能体现他们与时俱进的时尚态度。

美式复古风品牌Ralph’s Coffee。奢侈品店开咖啡馆已经不新鲜,Ralph Lauren也在中国开设了首家咖啡馆,就在三里屯太古里。

Ralph’s Coffee店铺延续了美式复古风情设计,尊贵感的绿色渗透在各个角落,无论坐在室内室外,都仿佛置身纽约。

此外,还有日式、韩式、南美等各种风格的咖啡馆,这些咖啡店通常不止于咖啡,也会将精致的手工艺作品馆融入其中,喝咖啡的同时还可以逛店。

第三种则是更常见的便利店咖啡,在这些年咖啡文化的熏陶下,北京的咖啡市场已然打开。 像全家的湃客咖啡、罗森的L-café、711的7-COFFEE,很多城市都有,北京不算例外,也不再赘述。

02众多咖啡品牌,谁能杀出奇招?

笔者在周末体验了三四家咖啡品牌,各有各的优势与缺点:

第一类是藏在五道营胡同里的Metal Hands,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整个胡同并不算很大,但这个品牌却有3家分店都聚集于此,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家,美团显示Metal Hands有五家分店,其中三家都在东城区。

Metal Hands装修风格是田园风,周末过去,店里大概坐着10多个客人,吧台则有三四个咖啡师在忙碌。

笔者点了一杯夜来香,上为温热咖啡、下为鲜冷牛奶,店主提醒要大口喝,从而让两者在口腔里均匀,口感还算不错。

经笔者观察,虽然还在疫情期间,但来胡同游玩的人并不少,整条胡同商业风格浓厚,各个小店的生意似乎都不错,在梧桐、苦尽咖啡、沐茗等其他咖啡馆里,客人也是络绎不绝。

同样借助于景色人流效应的,还有白塔寺旁边的咖啡店。笔者在下午五点左右到达“白塔之光·莲Coffee&T”门店,被告知前面还有10桌人在等位,需要排队。

气氛如此热闹,是笔者万万没想到的,品咖啡是在,等了大概有半个小时左右,终于可以上去一览风景。在不算大的露台上,熙熙攘攘挤满了看风景的人,比起喝咖啡,他们更热衷的事还是拍照。在最佳的位置,咖啡作为铺垫,远处的白塔寺才是吸引人们慕名前来的重要因素。

在笔者看来,像Metal hands、这种将咖啡与景点融合于一体的形式,很容易“反客为主”,也就是风景成就了咖啡,对于品牌来说,具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也是很难扩展规模化的一类,只能局限在当地人的。

其次,便是北京开的咖啡馆。

藏在西兴隆街的福叁咖啡,位置上比较偏僻,离公交或地铁都非常远,但这也使得这家小店“闹中取静”,环境不会过于喧闹复杂,反而更有静下心来品尝咖啡的意境。

首先装修风格就非常亮眼,整个以深蓝色为基调,二楼也有一个露天小阳台,沿着狭窄的楼梯上去,一眼就能看到齐一排典型北京味的小院屋顶,不少年轻男女坐在凉席上喝咖啡乘凉避暑,看上去十分惬意悠闲。

虽然二楼有美丽的景观,但限于空间有限,客人更多还是停留于一楼喝咖啡,有人小声与朋友攀谈、有人拿着笔记本安静工作、还有人打卡拍照……

总体来说,福叁咖啡给人的观感,是类似网红店与社交场所的结合体,既有社交的实用功能,更贴近咖啡馆的本质,也有如今网红店的“颜值为王”特点,这种类型很容易规模化,也是笔者最看好的一类。

除了北京的本土特色的咖啡,外国的咖啡,多集中于三里屯、笔者也在周末走访三里屯的那里花园发现,这类咖啡品牌,店里一般外国客人较多,很多咖啡种类也没听过,带有强烈的外国特色,比如BARISTAR的橙香金汤力、香料chai拿铁等。

虽然夜晚正是人声鼎沸的时候,但店里几乎没什么客人,这些店面通常都不算大,毕竟在三里屯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租金不菲。笔者点了一杯苏打冰美式,不同于传统咖啡的味道,但口感不算特别适应,可以说,这类外国咖啡如果不做好本土化,仅仅是简单将外国的产品复制过来,那么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同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03北京咖啡市场依旧看不到终点

在数读的报告里,北京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家拥有最多咖啡馆数量的城市。

截止2021年1月6日,上海有超过6400家咖啡馆,第二名北京的咖啡馆数量是上海的60%左右。

咖啡品牌为什么看中北京?

第一,北京自带的人文气息。

比如798一直是不少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吸引人的除了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展览以外,还有很多大热的咖啡馆,比如S.O.E×WAN coffee&bakery就吸引了不少咖啡迷们前去打卡。

星巴克副总裁、北区总经理吴晓雷表示:“北京是星巴克与中国顾客第一次见面的地方。21年来,我们见证并参与了北京咖啡市场的飞速发展和城市文化的繁荣变迁。希望全新升级的三里屯太古里旗舰店,能成为北京又一处咖啡地标和城市文化目的地,为更多顾客带来精彩和难忘的体验。”

自2018年起,星巴克在北京市场先后开业并升级了北京坊、嘉里中心、三里屯太古里3家臻选旗舰店,全球首家“啡快”概念店也落地北京,足以看出星巴克对于北京市场的重视。

第二,这些年,北京咖啡市场并非完全垄断,让后入者总有新机会。

咖啡消费场景越来越向两级分化,要么极度标准+便利,性价比高,要么有自己不可复制的特色。总之,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一线市场空间仍大,且是各大品牌竞争的主战场,这也注定会有不少品牌参与布局。

2018年3月12日,痛打星巴克的本土互联网咖啡品牌——连咖啡获得由启明创投领投、高榕资本跟投的1.58亿元B+轮融资;3月29日,无人咖啡机服务运营商宣布完成华创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7月11日,瑞幸宣布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5个月后,瑞幸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22亿美元等。

但好景不长。2020年4月4日,瑞幸被曝出财务造假,此后瑞幸股价一路暴跌。两个月后,于6月29日在纳斯达克正式停牌,进行退市备案。一边,瑞幸陷入财务造假泥潭,另一边,由于造血能力不足、融资不到位,连咖啡也在大规模关店,为逐渐没落的互联网咖啡雪上加霜。

这也被一些咖啡品牌视作自身的发展机遇的信号,开始布局北京市场。

中药老字号品牌北京同仁堂也开始了在咖啡领域的布局,中药企业北京同仁堂旗下新零售企业就推出了咖啡和中药相搭配的特色饮品。

一直专注开拓非一线市场的加拿大咖啡品牌Tim Hortons(Tims)中国公司也悄然开始布局北京市场。

去年7月底,Tims中国在北京长楹天街开出一家试营业店,由此进入北京市场,这家门店墙面、装饰等设计风格融入了不少北京元素,除了咖啡、、糕点等常规产品外,还推出了北京限定产品,包括京韵澳白和糖葫芦天趣球。

Tims Hortons咖啡将在美国上市,运营其中国业务的公司同意通过与空白支票公司Silver Crest Acquisition Corp 合并,之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包括债务在内,中国业务的企业估值约为16.88亿美元。该交易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有的店从营销亮点入手,打造辨识度强的包装设计。比如北京同仁堂旗下新零售企业知嘛健康先在社交平台大火,原因是其开设的知嘛健康线下门店推出了中西合璧的饮品,咖啡与中药的特殊搭配极具特色。根据规划,下半年知嘛健康的门店数量将可达到20家,包括社区店、写字楼店和商场店。

北京市场看似宽容,但竞争依然激烈。咖啡品牌这么多,在14亿中国消费市场中,没有一个后入者、外来者可以独善其身,必须入乡随俗,紧跟趋势,进行本土化创新,才能不在快速的迭代斗争中淘汰。

04咖啡市场会停留在一二线还是会下沉?

风投女王徐新曾有金句:

“星巴克的咖啡是世界上最好喝的吗?那为什么你一喝咖啡就想到星巴克?因为你到处都可以看到它,所以开店是一个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门店数量依然是各大咖啡品牌的实力体现和竞争目标。

7月27日,完成亿元新融资的时萃SECRE表示,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线下门店的拓展、品牌营销及线上线下创新产品的持续研发等;

7月23日,完成超5亿人民币B轮的品牌M Stand也表示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打造顶尖人才团队、强化供应链体系、升级智能信息数字化平台、加快拓展全国扩张门店等方面。

M Stand将会在下半年继续扩张,北京、苏州、南京、武汉、成都等首店及全国品牌旗舰店即将开业。按照目前的发展节奏,M Stand将在今年内突破100家门店;

7月22日,Seesaw官宣已完成过亿元A+轮融资,且入股。Seesaw方面表示,本轮资金将用于全国门店拓展、供应链建设和数字化建设。

咖啡市场一直不缺资本。今年3月,Manner 咖啡完成A+轮融资;6月11日,永璞咖啡获得众源资本和麦星资本超5000万元的A+轮融资;7月23日,M Stand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金额超5亿元,投后估值约40亿元。

与此同时,新茶饮赛道也有玩家涌入咖啡市场。

比如新茶饮的头部品牌喜茶,上周二,喜茶抛出一篇《“谁要喝喜茶的咖啡啊?”》公众号推文,似乎在为重返咖啡赛道造势。

喜茶们纷纷重视咖啡,还是看准了国内咖啡市场未来的增量空间。

据于今年4月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一线城市消费者已将咖啡视为“日常饮品”,已养成咖啡饮用习惯的消费者人均消费量达326杯/年。随着消费升级,我国咖啡市场呈现增长趋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1万亿元。

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则显示,2018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6.2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仅为德国的0.71%,美国的1.6%,中国咖啡市场潜力巨大。

而且,在一线市场,咖啡品牌的竞争仍然呈现白热化,相比之下,在咖啡普及度依旧不高的下沉市场,更是存在很大的增长机会,且具有更加明显的行业红利。

研报也显示,从城市分布上看,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白领群体年人均消费咖啡已达100~150杯,因此推测当前中国一线咖啡主力消费市场已进入增长的瓶颈期。

北京的几个头部咖啡品牌,几乎人人耳熟能详,论门店风格、营销手段、促销力度都已经充分内卷,但更多的三四线城市,依然还没有规模化的咖啡品牌。

产品永远是用户关注的重点,对于不少咖啡品牌而言,如果有意成为市场头部品牌,放弃一二线市场的红海竞争,换一种思路,去做下沉市场咖啡界的网红品牌,差异化开辟出自己的特色。

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先俘获下沉市场的心,再一步步进攻一二线城市,也不失为是一种解法。

而且,随着00后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这一代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意愿较为强劲,而且思想更加开放,更愿意尝试咖啡新品牌,以及在社交媒体的分享,所以如果是好产品绝对不会被埋没。这样的趋势势必将推动咖啡市场的百花齐放。

前有瑞幸铺天盖地的“薅羊毛”营销,培养部分用户喝咖啡的习惯,后有喜茶、北京同仁堂等品牌,分别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带入咖啡品类,咖啡赛道的竞争,还将有一场场好戏出现。

参考资料

《新茶饮“劈腿”咖啡圈,是谁的错?》,;

《中国城市咖啡馆数量排名发布!上海=北京+深圳,成都远超杭州!》,网易数读;

《每36小时在华开一家店,Tims Hortons咖啡将在美国上市》,新消费Daily

《咖啡新老品牌加速布局,一线城市仍是竞争主战场》,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