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奖得主、关系数据库的鼻祖吉姆·格雷生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提出。他将人类科学研究的发展定义为四种范式,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概念由此诞生。
2021年8月中旬,在众多人工智能企业IPO悬而未决之际,将“AI For Everyone”作为发展方向的第四范式于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挤进了上市的。
一、亏损恒生融资不减
在递交招股书之前,一级市场就对第四范式青睐有加。
2020年,第四范式估值达到了约20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第四范式完成了7亿美元的D轮融资,这也是AI领域2020年以来已披露的最大单笔融资。
资料显示,在上市之前,第四范式共完成了11轮融资。2016年,其获得了由李开复的创新工厂以及红杉资本的A轮融资之后,便迅速掀起了资本的竞相入场。在此之后,第四范式还了多家明机构的投资。
不仅如此,第四范式获得了中国工商银行、、、、五大国有银行共同投资,这是创业公司中的首例。
资本市场对于第四范式的热捧,无疑为其披上了鲜亮的外衣。然而,第四范式其实和AI四小龙一样,未能跳出AI企业亏损的怪圈,深陷亏损泥潭。
招股书显示,2018年到2020年,第四范式的年度亏损分别为3.72亿元、7.18亿元、7.5亿元,2021H1净亏损达11.87亿元,三年半内累计亏损高达约30亿元。
与其他AI公司一致的是,第四范式也把钱砸在了研发上,研发费用从2018年1.93亿元增长至2020年5.66亿元。
二、始于“外包” 困于“外包“
对于AI公司来说,研发过程中建立专有人工智能系统的成本非常高昂。
而且,AI技术具有典型的“落地口径窄,需求不稳定”特征,第四范式选择了所有创业AI公司商业模式中最难的一种。
第四范式希望创建一个专有的人工智能引擎,外围包裹针对各行各业的解决方案,甚至是“做AI公司的AI”。这样的模式下,公司要针对每个行业进行解决方案设计,同时挑战细分市场的leader产品,不仅费时,而且烧钱。
灼识咨询的调研报告中做过这样一笔计算。一家公司一般需约人民币5亿元的前期投资费用方可在内部开发一整套企业级人工智能系统,并将后续产生每年约人民币5,000万元的持续维护费用,导致总拥有成本远高于公司通过外部采购一套相同标准人工智能系统的年度开支,约人民币5000万元至人民币1亿元。
这就好像“拿着找钉子”,必将产出大量的伪需求。只有经过时间洗涤,去伪存真,才会留下对的场景。
行业困于外包模式,直接导致造血能力低下、已有技术无法输出、技术研发得不到支持。第四范式互联网业务负责人周开拓认为,“纵横两条线推进”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办法。
“一方面,开发低耦合、通用型的产品,解决基础需求;另一方面,选定特定的垂直行业深扎,积累了足够深刻的认识和经验后,会发现问题变得越来越简单,方向也逐渐清晰起来,也能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
至于纵、横两方面该如何平衡,以及哪些行业值得深扎是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战略定位细细考量的问题。
三、IPO能否过关
放眼整个AI市场,独角兽们正在渡过被称为“死亡之谷”的泡沫期。在第四范式赴港上市之前,很多AI企业的IPO之路并不顺利。
李开复孵化了旷世,也孵化了第四范式。IPO初次受阻后,科技的股东创投、等赎回优先股并退出股东行列,李开复也选择离开旷视科技董事会。老股东纷纷退出,带来了市场对旷视科技IPO的担忧。
回望一年前,寒武纪在国内“AI芯片第一股”的光环下,上市于上交所科创板,市值最高升至1100余亿元,一时间风头无两,而今市值已较最高值蒸发600余亿。
旷视折戟,转战科创板;商汤、云从、依图都已进入了上市待定席;继终止后,另有等AI企业还在排队中……AI行业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底的黑洞。
按2020年相关收入计算,前五大市场参与者合计占约50.3%的市场份额,其中、阿里与分别占11%,9%和7%,而第四范式在中国人工智能决策市场份额约占18%。
从核心业务来看,4Paradigm只专注于提供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其主要竞争者为综合型互联网公司,几乎每一家都是无法小觑且资本雄厚的巨头,且想要与大厂竞争,恐怕将又是一场资本的恶战。
目前,AI的卡脖子难题仍是商业模式驱动,产品、技术和应用已进入成熟期,只有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能才带来爆发式增长。
四、中国AI独角兽的困局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可分为四大类:互联网巨头、传统软硬件厂商(包括集成商(SI)、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和设备制造商(OEM)以及各垂直行业的领军企业等。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周期相对较长,产业发展速度不及资本市场预期,资本热度开始减退。人工智能产业似乎显现出“陷入困境”与“高速发展”的矛盾现象。
其中,这些独角兽企业在特定领域有清晰的核心竞争力,借助资本市场活跃的东风在特定AI场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而繁华背后,独角兽企业普遍利润率偏低甚至亏损。
以第四范式为例,其所覆盖的领域已经从最初的金融行业,不断扩张至零售、制造、能源、政府、医疗、互联网、媒体、物流农业以及高科技等其他行业,并仍在不断扩大。
而与此同时,面对同为技术平台型互联网巨头的挤压和日渐提升的人力成本,烧钱模式难以长久为继。
上市并不是AI公司的难点,难点在于上市之后的商业模式如何规划,商业盈利如何实现,以及如何能形成规模优势。
因此,想要在这个“烧钱”的技术行业之中存活下去,一定要保证自身的持续造血能力并努力跳出行业黑洞。对于第四范式而言,这也是当下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所在。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