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最近的 MIUI 有些不太平。从考生的一句“改改 MIUI 吧”,到 MIUI 社区的一系列变动,MIUI 这个曾收获无誉的定制系统,承受了不少的争议。

这场争议之中,不少矛盾集中在了 MIUI 的内测环节上。MIUI 的内测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其他厂商又如何呢?今天我们不妨就从 MIUI 出发,聊聊各家厂商,都是怎么处理自家系统测试的。

小米和 MIUI的互联网模式

把 MIUI 单独列出来说,可能不少读者会有异议。在这里先解释一下,与 MIUI 在系统测试方面确实是国内的先驱。如今国内厂商的系统测试虽各有特点,其模式与 MIUI 异曲同工,我们不妨以 MIUI 作为代表,聊一聊众多厂商所采用的这套模式。

早在第一代小米手机发布之前,小米就已经推出了基于 CM 的定制化 MIUI V1 内测版系统,适配时下三星、摩托罗拉、HTC 等品牌的热门机型,通过发烧友们的反馈,不断完善 MIUI 的功能。

很快,国内数码圈掀起了刷机热潮,各大安卓厂商推出自家的定制版系统,比较著名的有 OPPO 的 ColorOS、vivo 的 FunTouch OS、中兴的 MiFavor 等。那是个刷机爱好者们的黄金时代。

MIUI 在快速推进,三年里完成了五个 MIUI 版本迭代。随着小米手机用户群体不断丰富,MIUI 定位逐渐从发烧友转向,MIUI 内测版与稳定版并行的策略逐渐成形。可以说,MIUI 是小米互联网思维的一个结晶。

相比其他厂商,MIUI 设置的测试环节要多一些。一般来说,MIUI 新功能推送的先后顺序为:开发版内测、开发版公测、开发版、稳定版内测、稳定版公测、稳定版。多版本、节,MIUI 的开发节奏相当紧凑,尤其是开发版内测,多的时候一个星期就能更新几次。

MIUI 用户盛传的“开发版比稳定版少更稳定”这个梗,也是由此而来,更新频率快,所以问题处理的就快。有时候一个问题同时存在于稳定版、开发版上,开发版因为更新快,处理得就快。

但要这么说开发版稳定性比稳定版更高,当然也是片面的,因为开发版在快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添加待测试的新功能,由此带来其他的稳定性问题。

早些时间 MIUI 引起的风波,也集中在开发版内测上面。MIUI 用户活跃度非常高,参与感强,因此有不少用户会因为尝鲜而加入内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内测”的风险,也不是所有人都会积极认真地参与反馈。

小米社区从内测组的运作效率出发,实施了“KPI”等一系列的措施清理。早期的规则是,内测版用户需要每周提交一个带日志的bug反馈,公测版用户需要参与本周的版本更新投票,并发布一则关于使用感受的帖子,等等。若是没有达到内测要求,用户可能会被移出内测组。

如此的简单粗暴,很容易对 MIUI 用户的活跃度与忠诚度造成伤害,伤害最深的可能还是 MIUI 的核心用户;定 KPI 的做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水贴刷分、刷反馈等问题,反过来影响了效率。小米之后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小米社区负责人道歉,给出了新的内测规则。

可以说,怎么去恰当地引导米粉参与测试,是小米需要解决的问题。

苹果 iOS:封闭生态的一条龙服务

苹果的封闭生态是一把双刃剑,让人又爱又恨。恨的是随之而来的苹果税,高昂的售价,困于苹果产品体系缺少选择自由。爱是爱苹果产品的优良体验,既然生态系统是封闭的,就要一步到位,把每一个环节的体验尽可能做到最好。

iOS 系统也是如此,但这种一步到位的体验没有阻止爱折腾的用户参与苹果的系统测试。iOS 测试版的系统推出之时,总有不少小伙伴熬夜守候一个描述文件,尝鲜新功能。

iOS 等苹果产品的系统测试就是围绕描述文件展开的,它是系统中的一个设置文件,可以将已设置和授权过的信息载入相应的苹果设备。如果你想参与 iOS 公测,体验 iOS 新系统的功能,可以下载安装描述文件,获取 Beta 版更新。

这里的 iOS 的描述文件就像是一个开发者的认证信息,原本是需要到开发者网站注册获取的,但该文件可以提取并传播,因此非开发者也可以体验测试版系统。你可以在 iPhone “设置” >“通用”>“描述文件与设备管理”中可查看已装的描述文件。

通常来说,iOS 系统版本分为:正式版、GM 版(Golden Master)、公测版(Public Beta)、开发者预览版(Beta)。iOS 正式版是最稳定的版本,通常会在多次测试后面向普通用户推出,GM 版则是经历多个 Beta 版测试后推出的版本,可以理解为最终量产版。公测版与开发者预览版差不多,一般来说公测版更适合普通用户体验新功能使用。

对于 iOS 用户来说,参与公测一般是三步走:通过 iTunes 做好备份、下载描述文件、安装升级。iOS 的公测版系统虽说稳定性尚可,但到底也是一个测试版系统,新功能与 bug 并存是免不了的。

这时候,用户可以通过公测版附带的反馈助理应用提交反馈。iOS 反馈助理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可以实现设备端自动诊断,在你需要提交的时候就已经包含了 sysdiagnose,后者是工程师了解问题前因后果的重要依据。

反馈助理 App

提交反馈之后,你要做的就是等待苹果工程师进行修复了。苹果虽然设立了交流社区,但主要供用户间交流讨论,互相帮助,活跃度也不高。这就是苹果封闭生态的运作方式,发现问题、提交问题、等待处理,操作交给苹果,用户尽可能少动手。

苹果的龙服务虽然体验上佳,但近年来也不乏“翻车”的时候,尤其是两年前的 iOS 13,从公测版到正式版都很难让人省心。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一个锁屏密码漏输的问题,隔了一年才在 iOS 14.2 中修复。iOS 的刻板印象影响下,估计这一年没有多少用户意识到这是 bug,而是怀疑自己手滑了。

谷歌 Android:请叫我 Google OS

当我们谈安卓系统时,通常会涉及到三个概念:开源安卓(AOSP)、原生安卓(Stock Android)、定制化安卓系统(各厂商的定制化 OS/ UI)。

我们这里讲的是原生安卓,主要是运行在 Nexus、Pixel 设备,以及一些 Android One 机型上的系统。作为安卓系统的掌门人,谷歌的亲儿子 Pixel 一直是最快尝鲜安卓新系统的设备,原生安卓系统的测试,也围绕着 Pixel 手机展开。

Pixel 手机的开放测试阶段一般持续半年,分为开发者预览版(Developer Preview)和公测版(Beta),均未限制参与人数。谷歌在每年二月、三月发布面向 Pixel 手机的开发者预览版系统,每月更新一次,若有一些比较严重的 bug,则会视情况发布一个小型的修复性更新。最初的几个开发者预览版集成了最受人的新功能,以及最烦人的 bug,稳定性较差。

Android12 的更新时间线

差到什么什么程度呢?你可能会在报告(report) bug 的时候,发现 bug report 崩溃了。

即便是面向开发者,但由于刷机包是可以传播的,用户获取对应的包就可以刷入。原生安卓的早期测试版本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你需要准备好迎接 bug 与新功能共存,以及 bug 和新功能随时消失的生活。

如果你想要一个稳定一些的新系统,则要等到 5 月份。谷歌会在 5 月举行 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宣布下一个重大版本的安卓系统,推出更稳定的 Beta 公测版。你也可以等到 8、9 月份,获取正式版新系统更新。

Android12

说到系统稳定性方面,强如谷歌,也没法做到比各大安卓 OEM 更完美。那么参与测试的用户遇到了问题,要如何反馈呢?

谷歌提供了两条路线,一是走官方渠道报告给 Google Issue Tracker,二是通过 Reddit 等社区渠道寻求用户互助。

如果是向谷歌官方渠道 Issue Tracker 提交反馈,你需要按照规范提供一系列详细信息,提交 bug report 记录,描述问题种类、复现条件等。提交问题之后,谷歌的工作人员会通过 Issue Tracker 进行处理与回复,打上相应的标签,比如已过时(obsolete)、重复提交(duplicate)等。

作为一个软件主导的公司,谷歌的测试流程非常规范,效率有了保证。不过,藏在严谨的程序背后的,是谷歌傲慢的自我。谷歌很少倾听用户反馈,功能取舍由自己拿捏——不用吧。谷歌添加新功能也比较慢,总是等国内安卓 OEM 玩出花了才不紧不慢地跟进。

嗯,别叫原生安卓了,干脆就叫它 Google OS 吧。

微软 Windows:加入预览版,白送正版系统

作为渗透率极高的 PC 操作系统, Windows 值得在这里提一笔。相比各大手机 OS,Windows 的测试版(官方称为预览版)更为特别:正版 Windows 系统是要收费的,而 Windows 的测试版可以让你“白嫖”正版系统。

虽说每个操作系统的背后,可能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专利和授权费用,但 Windows 系统的授权费往往是直接落到用户头上。因为正版 Windows 的副本零售价格并不便宜,以往用户组装电脑时,各种 Windows 破解激活工具总是必不可少。

随着版权意识的提升、Windows 授权方式的演变,Windows 正版受到了更多用户的追捧。2014 年 9 月 30 日,微软随 Windows 10 一同发布了 Windows Insider 预览体验计划。在刚推出的时候,你只要加入 Windows 预览计划,安装 Windows 10 预览版,就可以在后期通过升级正式版,把电脑系统“洗白”成正版。

或者说,如果你心够大,可以一直使用预览版——只要预览计划不完结,你就一直是“正版”,这是对你帮助体验 bug 与新功能的赠礼。

Windows 预览版主要分为快速(现 Dev 频道)、慢速通道(现 Beta 频道)两种。快速通道新功能更新快、稳定性稍差,大约每周更新一次;慢速通道新功能更新慢、稳定性稍好,大约每个月更新一次。由于 Windows 系统体积庞大,预览版每次更新都会附带一长串的已修复和待修复问题,它们直到正式版发布前夕才会基本归零。

在用户反馈的管理方面,微软主要以网友互助的方式为主,用户可以通过 Windows 自带的反馈中心应用(还有个尊享快捷键“Win+F”)提交反馈。微软没有对反馈做太多硬性要求,网友的反馈详略程度因人而异,整体氛围而言相当于一个专门的 Windows 论坛。

你也可以通过网页登录微软官方社区,更容易获得来自微软员工、微软 MVP 的回复。

Windows 预览版基本上不做人数限制,但新功能增加、bug 处理比较玄学。比如说,微软于 2018 年 11 月 30 日公布了全新设计的 Office 应用图标,但许多用户眼巴巴地等了好几个月,才真正用上这套新图标。

可随着 Windows 11 的到来,一向仁慈宽松的微软又打起了别的算盘。微软不仅为 Windows 11 设立了一系列的硬件门槛,还向通过小技巧装上 Windows 11 预览版的用户发出警告,提醒他们硬件未达到要求,建议装回 Windows 10 的预览版。这剧情,是不是有些眼熟?

结语

内测、公测是厂商与用户之间的一道桥梁,用户体验新功能,厂商根据用户的体验进行调整和完善。正所谓机不如新人不如旧,谁不想更快地尝到新鲜的功能呢?

广大数码爱好者是内测与公测的主力,他们往往比普通用户更深入地体验功能,每个操作系统从推出到完善,既离不开工程师们的努力,也离不开测试用户的积极参与。

但是,测试版本的性质决定了,无论是哪个 OS 和 UI,这道名为内测与公测的桥梁总有通行不畅的时候。测试之桥拥堵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用户尝鲜新功能与承受 bug 的矛盾,工程师添加新功能与解决 bug 的矛盾,不同用户的体验差异之间的矛盾......

因此,内测、公测要做好,厂商需要拿出规范的制度、合理的规划和及时的响应。用户在尝鲜的同时,则要明白测试版的风险所在。新功能丰富、稳定性稍低的内测交给硬核用户,平衡新功能与稳定性的公测版留给一心尝鲜的用户,将最为稳定的正式版推送给全体用户。测试不尽相同,却殊途同归。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