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改变了A股市场“基因”。

2019年科创板宣布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IPO,放宽了对生物科技企业的市值、盈利等标准,继为未盈利企业叩开A股市场的“大门”之后,目前已有、、等近10家相继在科创板上市。

近日,迈威(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威生物”)通过科创板上市审议,将以未盈利生物科技身份登陆资本市场,为其保荐机构。

1巨额商誉减值风险

迈威生物成立于2017年5月,定位于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最早由朗润股权控股98%股份,朗润咨询持股占比2%。

短短四年的时间,迈威生物拥有涵盖自身免疫、肿瘤、代谢、眼科、感染等疾病领域的三个梯队共15项在研品种,并拥有10项与核心技术及在研品种相关的发明专利,其中境内发明专利8项,境外发明专利2项。

要知道,新药研发并非易事。一般来说,一款药物从开始研发到最终上市商业化需要经历临床前研究、临床前实验、临床试验审批、Ⅰ期-Ⅲ期临床试验、新药申请、批准上市等诸多流程,平均要花费10年-15年时间,甚至是更长时间。

那么,迈威生物究竟怎么做到短时间内在研产品众多?

收购恐怕是唯一的解释。2018年起,迈威生物便接连收购了5家公司。

先是分次收购诺艾新90%股权并进行增资,合计认缴超4000万元。诺艾新为一家具有高效B淋巴细胞筛选平台和PEG修饰技术平台的新药研发公司。

紧接着,分次收购德思特力100%股权。迈威生物表示,利用其在抗体药物的工艺开发方面的一定技术优势,建设公司全产业链。

再者,迈威生物以5000万元的交易对价收购朗润股权、朗润咨询持有的100%朗润迈威股权,并于2020年7月,向其增资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朗润迈威目前尚未开展实质性业务,其“年产1000kg抗体产业化建设项目”仍处于施工阶段。

除此之外,公司还收购了迈威康40%股份,以及江苏登科100%股权。前者为以ADC药物研发为主,兼顾单抗药物临床前研究的研发企业;后者则是以药品批发销售为主的销售公司。

仅4年的时间里,迈威生物可以说将医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都通过收购方式建立起来,相较于自研自产自销,公司的成立并不费事。

直至今日,迈威生物共拥有8家境内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子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并不算好,仅有德思特力实现盈利外,其余7家子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

收购亦是一把双刃剑,带来诸多产品及专利的同时,也为公司未来发展埋下隐忧。截至2020年底,公司商誉账面价值高达1.19亿元,主要是2017年收购泰康生物形成。期间,收购诺爱新、德思特力产生的商誉均在当年发生减值。若剩余1.19亿商誉发生减值,对于公司目前经营可谓“雪上加霜”。

2持续亏损,现金流紧缺

虽然在研产品众多,迈威生物仍未有一款产品上市销售,这也导致其处于持续亏损状况。2018年-2020年,公司依靠提供技术服务获取到的收入分别为3737.57万元、2942.57万元、530.22万元,高额的研发投入加剧了公司亏损幅度,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9.29亿元、-6.4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18亿元。相应的研发费用由1.69亿元增长至5.81亿元。

持续烧钱的背后,“补流”成为迈威生物迫切之事。自2018年以来,公司开展了4次增资及1次股权转让。引入了深圳富海、海通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外部投资方。

IPO前,唐春山、陈姗娜夫妇通过朗润股权、朗润咨询等合计控制迈威生物56.34%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苏州永玉、深圳富海、海通创新则分别持有2.68%、1.65%、1.65%股份。

远水解不了近渴,即便一直融资也难以扭转迈威生物的现金流紧缺的状况。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且呈现扩大态势,分别为-1.56亿元、-3.54亿元、-5.15亿元。

3核心产品赛道拥挤

从迈威生物产品管线来看,在15个在研产品中,与君实生物合作开发的9MW0113已于2019年11月申请新药上市,预计今年第四季度获得上市批准;另有4项在研品种处于关键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包括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9MW0311、9MW0321,以及处于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8MW0511、9MW0211。

以离商业化进度最快的9MW0113为例,其目标适应症为类风湿关节炎,是全球畅销药阿达木单抗(修美乐)的生物类似药。

这一产品市场空间不小。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5年,阿达木单抗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39.62亿元,其中,9MW0113的市场占有率预计将在4.5%-5.5%,销售收入将达到6.28-7.68亿元。

不过,从国内的竞争情况来看,除了艾伯维的原研药外,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包括百奥泰的格乐立、海正药业的安健宁、的苏立信、复宏汉霖的汉达远均已上市销售,且进入医保范围。不仅如此,还有9家公司也正处于临床阶段,竞争者相对较多。

即便生物类似药的研发风险相对较低,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也会拉低整体的销售价格。

可以看到,修美乐®在2019年11月进入医保之后,其销售价格原先的3160元/支下降到1290元/支,而格乐立®、安健宁®、苏立信®和汉达远®的销售定价分别为1160元/支、1150元/支、1150元/支和899元/支。不排除的是,未来随着生物制品集中带量采购不断推进,相关产品价格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对于迈威生物而言,短期可以支撑收入及业绩的9MW0113面临着售价降低的风险。

4小结

众所周知,新药的研发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因而生物科技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投入,尤其对于尚未产品实现收入的公司而言,融资能力成为了这些相关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

虽说迈威生物核心产品即将迈入商业化,但这款生物类似药究竟能带来多少盈利我们不得而知,考虑到目前市场上已有相关产品上市,短期内公司恐怕难以扭转持续亏损、现金流紧缺的局面,“补血上市”也成为活下去的选择。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