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眼中,有哪些行业称得上高薪?
最近几个月,不停刷爆热搜的明星天价片酬爆料让人不由得感叹:以前羡慕月薪百万的公司高管,现在才知道这些和明星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拍一部戏片酬上亿、折合下来日薪超过200万、甚至连偷税漏税需要补缴的数额也超出普通人的想象……过于离谱的“天价片酬”甚至使得中宣部、文旅部等部门开始联合行动,监管和整治“文艺界风气”。
而在看过明星们的“工资单”后,吃瓜群众们也对整个电影电视剧行业愈发好奇:
是不是进入电影圈就拿到了高薪的“入场券”?这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行业都有哪些不可说的潜规则和鄙视链?心怀电影梦的普通人是不是注定和这个无缘?
研究了一系列相关数据、了解了多位真实从业者的亲身经历后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和你想象的也许不太一样。
进了报录比194:1的北电中戏,毕业后入行的不到10%
无论是为了梦想还是面包,电影行业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们的热门选择之一。
以行业知名的头部院校为例,今年艺术类本科计划招生604人,最终报考的人数却超过了5万人。
而在最热门的表演学院,去年报录比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94:1(即录取率约0.5%),要知道,同时招生的985大学录取率也才1.9%!
但在对于电影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憧憬的另一端,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状况却显得有些冰冷。
我们在北电去年公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找到了这样一段数据:毕业生实际已就业比例达到82.16%,其中专科生就业率100%。
看上去前途一片大好?先别急着下判断!
细细研究具体的就业情况介绍可以发现:在这些“实际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的同学签订了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换句话说,这一年超过九成的北电应届生大概率是没有享受“五险一金”的待遇的。
而这正是电影行业岗位的一大特点:变化性极强。
无论是演员、导演还是行业的其他工作人员,都常常没有固定的底薪,有戏拍的时候可能一下子有比较大的进项,没戏拍的时候就成了低收入甚至零收入的“家里蹲”,某种程度上和自由职业者非常相似。
其二,明星的“日入208万”,也不能反映绝大多数的影视从业者的收入水平。
开心麻花青年王旭鑫就分享,自己认识的一位拿过金马奖的导演,其实也是和很多北漂一样住在半地下室里。
一项针对包括路阳(《绣春刀》)、文牧野(《我不是药神》)、沙漠(《你好旧时光》)等青年导演的调查也显示,即使是这些外界看来前途无量的“业内新星”,也只有3%的人认为自己属于高收入群体,有40%的导演经济上需要接私活甚至家人朋友接济。
得过行业大奖的导演尚且如此,就不要提默默耕耘的普通同业者了。
这并不是说电影圈除了明星没有高薪人群——很多业内人士透露,一个剧组内负责制片、摄影等工作的主管和技术人员可以达到5000到10000的日薪。
但值得注意的是,影视行业相关职业的薪资含有很大的不透明性,我们很难推测出某个岗位的“平均市场价”。
同时,相比大公司规范化的薪资制度,电影圈也有更多的“同一岗位经验不同,收入不同”的情况出现。
图源B站博主钰儿在吃喝玩乐
也正是因为对于职业前景、收入等方面的考量,很多科班出身的电影专业学生一毕业就选择了转行,在现实的压力下黯然告别这个充满梦想的舞台。
导演李建新就曾在采访中猜测:“毕业后能直接演戏的孩子,占到7%、8%可能就很不错了!”
哪怕是北电中戏这种头部院校,也不会在就业报告中明确写出每个毕业生最终的去向——十年后同学聚会,还有多少人会是那些可以继续追梦的幸运儿?
拍电影的看不起拍电视剧的,拍电视剧的看不起拍短视频的
然而,即使是成功挺过了“冷启动”进入影视相关领域的幸运儿们,也并不一定能收到所有人的认可。
网剧《北辙南辕》就借小演员鲍雪之口戳穿了这层流传已久的鄙视链:“演话剧的看不起演电影的,演电影的看不起演电视剧的,演电视剧的看不起拍短视频的。”
这种明显的“阶级分层”体现在方方面面,举个例子,每次一个电影演员出演电视剧或网剧时,都常常在宣传和观众讨论中出现一个词:
“下凡”,言语之间仿佛拍网剧完全是大佬们自降身价、“屈尊俯就”的行为。
但讽刺的是,随着近年来短视频和直播的热度不断上升,单从收入角度看,这条传统的鄙视链几乎已经被完全颠覆。
《北辙南辕》中,被问到“那你们演什么赚得最多”时,鲍雪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拍短视频的!赚得最多又最快。”
独立制片人乔安就以专攻网剧的“”为例,感慨:“他们的制作成本150万,票房分账能达到1300万,这样差不多10倍的投入产出比,是很多院线电影根本做不到的!”
做“网红”真的可耻吗?拍短视频在影视圈就真的低人一等吗?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那些刻板印象,就会发现正相反,门槛较低的短视频领域才是那个像哆啦A梦一样的“圆梦宝箱”:
无数有电影梦、但缺一点运气和机会的非科班出身者,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展示自己和争取更高入场券的舞台。
演员辣目洋子就是一个完例子:
从未学过表演的她,凭着一腔热爱自己做策划、演员和剪辑,坚持了五年多拍摄了近千条短视频,终于用自己可爱又尴尬的Bbox学习视频吸引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被邀请参演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
虽然常常被人鄙视“不就是个网红吗”,辣目洋子却始终乐观而又坚韧地在自己规划的道路上前进着:
她渐渐收到了更多的综艺、电影和电视剧邀约,而在《演员请就位》第二季中,她也终于凭借自己精湛而细腻的表演获得了全网的认可,被尔冬升盛赞:“我认为你是有机会当影后的。”
而这一切的缘起,都是那一支支曾被人看不起的搞笑短视频。
也许时至今日我们应该说,短视频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造梦工厂:这个藏满普通人酸甜苦辣和生活百态的百宝箱,真正做到了“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没有人脉,你竟然还想拍电影
但话说回来,拍短视频的人千千万,辣目洋子却仍是稀有品。
影视行业入行到底有多难?有人戏称:“想迈入这个圈子,要不就得特别幸运,要不就得人脉特别广。”
B站博主拍电影的张同学是一位曾参与拍摄《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唐人街探案》等大片的电影美术师,他结合自己的真实业界观察,把电影行业入行难的原因总结成了两大原因:
第一,电影圈相比其他行业本来就人才需求量少,且大部分主创都是个人团队,不会像大公司一样上网公开招聘,招人往往全靠熟人推荐。
第二,在剧组工作强度大,没有时间给“小白”试错,因此本身开放给新人的机会就少。就算你有关系拿到了一个岗位,也可能因为专业能力不行“被领盒饭”。
换言之,想要入行影视圈,两大硬性条件似乎是缺一不可的:
人脉
很遗憾,很多情况下,如今的电影行业并不是一个蹲在家里递简历就能获得机会的竞争生态。 想要“入圈”或者获得更多的关注,必须要自己主动与相关从业者沟通Networking,建立属于自己的人脉网 。
同样是学电影,为什么北电中戏上戏的学生更容易成为演员/导演/其他从业者?这些头部院校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圈内校友资源,正是新一代事业起步的关键。
但非科班的人也并不是无路可走:去相关活动做志愿者、参加电影节、观察片尾字幕主动联系相关公司甚至参加相关培训班,虽然难度远超专业学生,但这些都可以成为你拓展人脉网的第一步。
作品
人脉是入场券,想站稳脚跟却必须靠实打实的作品 。王旭鑫就直言:“只有人脉没有作品,本身就是不成立的。”电影圈靠运气,也少不了努力。
特别是对于“无专业训练、无人脉”的双无小白来说,一份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成为你个人潜力和能力的证明,也可能会是你接触圈内大佬的契机(比如投递参加电影节)。
即使只是参与过一个优质作品的制作过程,也可以成为像“大厂实习”一样含金量超高的履历加分项。
图源B站博主雨里待
写在最后
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在影视行业体现得淋漓尽致:
外界熟悉的都是日入百万的明星和高端活动上高谈阔论的大佬,而在这些“幸存者”光芒的背后,是仍在追梦路上苦苦挣扎的大多数,他们和所有行业的普通职场人一样,有遭遇瓶颈的迷茫,有妥协让步的委屈,也有力不从心的绝望。
即使如此,仍有很多人足够倔强,拒绝放弃:
63%的青年导演表示自己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想过放弃,还有33%的人“想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继续”。
即使始终有非常多相关专业前辈的“劝退”,每年电影学院门前仍熙熙攘攘挤着无数眼中带着憧憬的年轻人,每天社交网络上仍充满着“ 如何进入电影行业 ”的真诚咨询。
入行这么难,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
我很喜欢@拍电影的张同学看似玩笑似的回答:“ 因为电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
即使有重重阻碍,即使常遭外界质疑,在黑暗时刻之外,电影从诞生开始,仍是无数人眼中那个暗藏无数可能的造梦工厂。
借用《喜剧之王》中周星驰和张柏芝的经典对白:“ 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但天亮后,便会很美的 。”
本文来自公众号 ,36氪经授权发布。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