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编辑导读:最近,Apple 宣布与大型和独立唱片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革命性的新流程”,应用Shazam强大的技术识别DJ混音作品中采用的原创音乐,以确保版权所有者能从中获得公平的报酬。DJ混音版权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吞噬了不少原创音乐人应分得的利益。如今,Apple Music启用Shazam技术能否彻底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上述问题?

最近,Apple Music悄悄干了一件大事。

9月9日消息,Apple 宣布与大型和独立唱片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革命性的新流程”,应用Shazam强大的技术识别DJ混音作品中采用的原创音乐,以确保版权所有者能从中获得公平的报酬。

由于难以识别其中的原生内容,一直以来,DJ混音作品都是版税分配的“盲区”与“黑洞”,吞噬了不少原创音乐人应分得的利益。如今,Apple Music启用Shazam技术能否彻底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上述问题?在更多短视频、二创、直播等碎片化的场景中,Shazam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能否终结这类版权难题?

一、“听Mix识曲”,Shazam助力DJ Mix合法化

Apple Music对DJ们实在太友好了。

长期以来,DJ Mix这种传播方式已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音乐创作者很难从中获得回报。如今,Apple Music能够自动识别混音带中的音乐作品,并提供相应的歌曲列表和链接,音乐创作者们不仅得到了公平的回报,也增加了曝光度。这一切,都要归功于Shazam。

作为“听歌识曲”届的老大哥,Shazam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音频指纹技术的首创者。技术原理上,音频指纹技术可以将歌曲的频谱图都转变为“星状图”,而星状图反映的是这首歌曲在特定时间的最强频率,形成一首歌曲独有的“指纹”(fringerprint)。

这种创建方式也有助于应用过滤噪声,因为它只会创建突出频率的数据点,抗噪声和扰动能力强。当用户输入新的音频片段时,音频指纹技术将迅速生成新片段的“指纹”,并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以识别出这个片段属于哪首歌曲。

目前,音频指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听歌识曲、电视互动、收视调查中,也有不少公司尝试将其应用于版权监控。但在DJ混音作品中,原来的歌曲常常经过变频变速处理,此时,反映特定时间最强频率的音乐“指纹“开始失真,歌曲识别的准确率将大幅降低。因此,准确识别DJ混音作品中的原创歌曲很难,在此之前被认为几乎不可能实现。

这也不难理解,在国外的其他一些流媒体平台,DJ混音歌曲常被标记为侵权作品,虽然Apple Music一直在商业逻辑上肯定DJ混音作品的价值,也一直致力于此类作品的合法化,但能否公平支付版税一直饱受质疑。

目前,Apple Music的DJ混音频道已包含数以千计的作品,这套“革命性的新流程”无疑给入驻其中的DJ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当DJ混音作品变得“合法”,DJ们也将在规范的市场中获得稳定的发展环境。

9月10日,Studio K7! 创始人 Horst Weidenmueller宣布,K7!出品的 DJ Kicks mix 存档作品中15年来从未出现在市面上的14个版本也将上线Apple Music。在黑人音乐月期间,Apple Music委托Honey Dijon、Amorphous、DBN Gogo、DJ Clue、Dām Funk、Funk Flex等众多知名制作人的DJ Mix也将加入上架。

虽然Apple Music还未公布收益分配的方案,但这已经可以称得上“历史性的一步”。Mixmag 总裁 Nick Stevenson这样评价道:“Apple Music 让所有人都能方便地从(DJ Mix)中获益。DJ、制作人、权利持有者和供应者都能从包含他们工作的 Mix 中得到长期的经济报酬,这对我们的行业至关重要。”

据悉,目前Apple Music并不打算以UGC模式运营这一版块——虽然独立DJ们可以跳过厂牌、唱片公司直接上传自己的作品,但其作品需要经过专业编辑团队的审核后,才能在Apple Music中被听到。对此,Apple Music解释道,他们较为注重作品的文化价值,正在寻找能代表专业 DJ(包括知名的和地下的)以及世界各地的舞蹈和电子音乐社区对音乐的理解的Mix作品。

流媒体时代音乐人最注重的“环境”,自然是公平合理有保障的收入分配制度。Apple Music利用Shazam技术为音乐人的收入保驾护航,这在给“听歌识曲”技术的应用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在向整个行业输送着“技术优化市场”的新范本。

二、Shazam或许是Apple最成功的投资

2008 年,iPhone OS 2.0 和 App Store 问世,Shazam也成为了首批登陆iPhone OS 2.0 的 原生应用,自那时起,Shazam便与苹果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那个时代的“黑科技“,Shazam的”听歌识曲“功能是为数不多的智能机初期的代表。

从那年起,Shazam便一直为Apple Music导流——用户通过Shazam识别出的音乐,可以转到Apple Music进行收听。据2009年底的数据显示,Shazam的购买转化率高达8%。

2014年,苹果干脆直接将Shazam的功能整合进了IOS 8的Siri中——用户不需下载Shazam,只需询问Siri,便可了解当下播放曲目的信息。

从为Apple Music导流到为Spotify导流,Shazam有着极高的转化率和广阔的入口,但Shazam从不把自己定位成音乐播放软件,而是一直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技术优势所在,直到今天,Shazam甚至都不能在后台播放识别出的音乐。

不过多年以来,Shazam在盈利方面一直表现不佳,常年亏损,直至2016年才转亏为盈,但盈利也不多,仅为5400万美元。

2018年,苹果公司“捞”了Shazam一把,以4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4亿美元的收购价格远低于Shazam当时的估值10亿美元,这个出价背后的逻辑是Shazam只是一款专用型的人工智能,并不具备“想象空间“。因此4亿美元对应的,只是Shazam这款应用本身的价值。

但其实,Apple Music与Shazam的结合,在当时引发了行业内的不少遐想。被收购时的Shazam已被下载超10亿次,拥有近5亿用户,被誉为全球音乐爱好者的“数据金矿”,市场规模约为Apple Music的90倍。因此,这笔收购意味着Apple Music将在短时间内触及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潜在客户,Shazam和Apple Music的推荐能力都将在用户共享中得到提升。

此外,Shazam的基础技术以及其在2017年推出的AR增强现实技术,能够直接整合进苹果已有的技术架构中,带来苹果系统原生功能的进一步提升——这已不是苹果第一次以收购的方式弥补其系统技术上的短板。

据统计,Shazam确实提高了Apple Music发掘新用户的效率,从2018年收购Shazam至2020年一季度,Apple Music订阅用户数量从Spotify的53.33%上升到了63.63%。2020年9月,苹果将Shazam作为系统内置功能植入了IOS 14.2 Beta版本中,不必唤醒Siri,用户可以直接在控制中心调用Shazam的能力。

尽管苹果进行了两次IOS系统与Shazam的结合,但都只是对Shazam能力的调用,Apple Music并未真正应用Shazam技术。而当Apple Music宣布将应用Shazam技术进行DJ混音作品识别,Shazam“4亿美元“之外的价值才开始真正浮现——有保障的版税收入将为Apple Music吸引更多音乐人入驻,Shazam似乎正在帮助Apple Music引领一场行业变革。

不少人期待Apple Music的这次尝试能带来令人振奋的效果,与此同时,苹果公司也在向行业证明,Shazam物超所值,这笔4亿美元的收购或许是苹果近年来最为成功的一次垂向应用领域投资。

三、新瓶装旧酒,更多细分场景的版权问题待解

Apple Music运用Shazam技术的第一站选择DJ Mix合法化并不奇怪。

美国法律规定,在未向原创音乐人支付版税之前,DJ Mix不得上线流媒体平台,而Apple Music一直扮演着DJ Mix作品推广者的角色。

创立于2012年的Dubset在过去近10年间都致力于解决流媒体平台上混音版歌曲和DJ歌曲的合法化问题。2016年,Apple Music曾与Dubset达成协议——利用特有的MixBank技术,Dubset对混音曲目进行分析,并向其中包括的原创音乐的版权方支付版权费用。在确保了这些混音作品的合法性后,Apple Music才会将其上架。

但Dubset的缺陷也很明显,MixBank需要制作混音带的DJ标明所使用的音乐,而如果DJ没有这样做,或是原创歌曲的版权归属没有包含在算法的曲库内,音乐创作者们很难从中获得报酬,而且成本很高。数据显示,在对超过50,000个权利持有者的4,500万首曲目进行指纹识别后,Dubset花费了1130万美元。

如今,Apple Music开始利用更通用的Shazam技术来解决DJ Mix作品的合法化问题,不仅越过Dubset实现了与DJ、厂牌的直接合作,也省去了需要支付给Dubset的高昂费用。

更重要的是,Shazam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遐想——足够丰富的曲库,再加上强大的音频指纹识别技术,如果真能攻克DJ Mix这一难关,或许在不久之后能实现对所有音乐作品的版权监控。

将音频指纹技术应用于版权监控并不是一个新命题。早在2001年,Napster公司就宣布将采用Relatable公司的“数字指纹技术”过滤其服务中的版权音乐;2006年MySpace也曾采用音频指纹技术阻止用户向其网站上传版权音乐作品。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二创等碎片化音乐消费场景的崛起,也给版权监控带来了新的难题——每一条短视频的播放、每一次直播都是一次音乐消费,UGC时代,原创音乐人们在“看不见的角落“损失了更多的版税收入。

此前,ACRCloud联合创始人张蕴博在采访中曾向音乐先声表示,现在的短视频背景音乐中普遍存在一个变频变速的情况,而以往的算法无法识别它的所属歌曲,侵权认定也很难进行。如今,Shazam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甚至可以在DJ Mix作品中识别出多首经过变频变速后的原创音乐。

在今年6月1日新《著作权法》实施后,国内相关平台也提出了针对在线K歌、直播领域音乐版权问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直播场景中的音乐版权问题,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推出了正版直播音乐服务系统“音速达引擎”,可以实现对全网、全平台、全时段直播的数据采集,提供智能自动化识别、维权处理及自动取证等一体化的产品。而针对接入版权时的成本高、更新慢、缺乏灵活性问题,近日实时互动云服务商声网Agora发布了在线 K 歌房场景化解决方案,开发者可以一站式接入咪咕音乐等版权方的海量曲库。

在音乐先声《短视频、直播、二创等崛起,如何实现音乐版权的无缝保护?》中,我们曾提到,“司法系统所要求的举证流程需要最终权利人给出完整的权属链条,而国内音乐版权领域没有一个得到司法认可的数据交换系统,这无形中给版权官司造成了很高的维权门槛。”

如今,像“音速达引擎”这样的技术系统在识别出侵权行为后,会自动化发函、一站式存证,直通司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维权的门槛。可以说,“音速达引擎”击中了直播领域音乐正版化的不少痛点,建立了目前领域内最为完整的音乐版权监控架构。

无论是Apple Music,还是声网、TME,都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决版权监控困局的方案。从流媒体到公播、DJ Mix再到直播,不难预见,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细分场景的音乐版权问题会被重视和解决,给音乐人一个更完善的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