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方仍微词不断,但必须承认,IP改编作品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剧集产品。随便看一眼剧集榜单,不光《周生如故》、《云南虫谷》这样的幻想题材剧是IP改编的,就连《乔家的儿女》、《理想之城》这样的现实题材剧也是各个有出处。
时势如此,导演们自然也要从善。当年张黎说要拍《武动乾坤》可谓万众,即便最后落得个4.3分的局面,上、媒体上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为大导周全。但到了于荣光拍新版《天龙八部》,大家纵然有过些回忆滤镜,也委实坐不住了。
金庸IP自然是不比从前了,但讨论度还在。在去年灾难性的新版《鹿鼎记》之后,今夏我们又迎来了新版《天龙八部》。导演于荣光原本是台前幕后两开花的正面代表——作为演员有所成就,作为幕后,也凭借《舞乐传奇》等高分神剧闯出了“荣光教”的名头。这一版之前并非没有人看好,然而评分再次创下历史新低,既低于同一IP的过往影视化版本,也低于于荣光的上一部大IP导演作品《斗破苍穹》。
“荣光教”不复光荣
于荣光,1950年代生人,11岁考入北京市风雷京剧团学习武生,1982年首次出演影片《木棉袈裟》出道,属于80后、90后比较熟悉的“银幕硬汉”之一。从90年代香港电影到00年代的内地电视剧,于荣光都有所参与,并留下了一批经典角色。
其转型幕后之路开始的也相当之早:1997年于荣光导演并主演警匪题材剧《平安事务所》,由此走上制作人、导演的道路;2001年以制作总监、制片人、主演等多重身份制作了古装传奇剧《钱王》,还获得了金鹰奖提名。
2003年,于荣光与老搭档蒋晓荣,以及北京海润影视集团共同成立了云南润视荣光影业,也就是拥有了自己的制作公司,此后持续产出作品。2012年的《木府风云》、2013年的《舞乐传奇》与2015年的《机工英雄传》三部豆瓣8分+作品令“荣光教”在网络上声名鹊起。
“荣光教”的核心成员包括导演于荣光、编剧王倦、制片人蒋晓荣与女主角秋瓷炫。作品的特征也相当鲜明:人设饱满、情节反转、节奏步步加快,西南实景壮丽、家国情怀满分,外加略嫌赶客的剧名、服化道与后期水平。
当时,小荧幕上流行的婆妈剧、古偶剧已经令年轻观众产生一定的厌烦。因此尽管卖相不佳,不拿观众当傻子的《舞乐传奇》还是令网友如获至宝,在B站收获了丰厚的弹幕。什么是网感?这就是网感。
2015年之后,秋瓷炫恋情曝光、结婚,事业重心逐渐转回韩国。更重要的是,“荣光教”的幕后几位也未在合体创作,而是疑似在原云南电视台节目购销中心主任、后任新丽传媒高级副总裁的于婉琴的牵线搭桥下,分别与新丽传媒频频合作——于荣光与蒋晓荣承制了《斗破苍穹》与《天龙八部》。王倦则成为新丽签约编剧,获得了《庆余年》《斗罗大陆》《雪中悍刀行》等网文大IP的改编工作。
尴尬的是,拆分之后,“荣光教”的灵魂似乎没有跟着于荣光走。人设饱满、剧情反转等特质如数出现在了王倦另一部作品《大宋少年志》中。《斗破苍穹》《天龙八部》则因为没有出色的剧本撑场,于荣光的审美与导演能力遭遇重重质疑。
所以,“荣光教”原来是“王倦教”?
照武侠拍,对吗?不对吗?
以于荣光与香港电影的渊源、还有他一直以来的直男戏路,人们原本以为他会很适合改编起点小白文《斗破苍穹》与经典武侠《天龙八部》,事实却并非如此。
《斗破苍穹》的问题,从网友给起的花名——“斗气化马”上就可见一斑。对于此类玄幻小说,读者理所当然对视效有较高期待,剧版却采用了更偏写实落地的拍法。
这样的处理方式其实暴露了主创对于小说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是不尊重。对于升级爽文,世界观中往往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等级名目。如此设定,紧急突破或者越级打脸时才够爽。在《斗破苍穹》原著中,修炼到一定程度,人物就可以斗气“化翼”飞行。剧中众人却一律骑马,并没有拍出与过往武侠剧的不同来。
当然了,男频小说进入以女性为主的剧集市场,改编中的大刀阔斧也是当年常见做法。仅从最终的选角来说,《斗破苍穹》的定位是比较偏青春偶像化的。但作为一部偶像剧,该剧的打光又十分“死亡”。人均油光满面,严重者更是沟壑毕现,劝退了许多非书粉的普通观众。
《斗破苍穹》剧版开头加入了男主母亲被逼死的原创剧情,令许多人到了《倚天屠龙记》。而真到于荣光操刀正经的金庸剧《天龙八部》,结果也并不理想。
由于群众基础广、讨论门槛低,金庸剧的选角与造型从论坛时代甚至更早的纸媒时代就是热门话题。当年华策版的韩国段誉、蕾丝面罩与大白话片尾曲已经收到不少口水板砖,如今新版又刷新纪录。
影视剧的制作过程并不透明,导演在一部剧中究竟话语权有多大,外人谁也说不清楚。单从结果推断,新版《天龙八部》从选角上便透露出一股仓促。主演阵容中有许多新人、或者新丽与于荣光班底惯用的演员,大多数角色谈不上什么贴合度。
而在其他方面,《天龙八部》比《斗破苍穹》更极致地体现着于荣光的风格审美——昏暗写实的色调、五花八门的帽子,以及富有民族风情的服饰。但即便在当年“荣光教”的高分原创剧里,卖相都属于瑕不掩瑜的“瑕”,放在有许多珠玉在前的金庸剧中,更是成为槽点。
剧集播出不久,段誉见到王语嫣激动失禁的情节令网友一片哗然。编剧袁子弹(代表作《欢乐颂》)拒绝背锅,很快在上晒出原剧本,自证自己并没有乱写,可能是导演现场发挥。
《天龙八部》影视化已经有TVB版与张纪中版两座高峰。前者胜在剧情紧凑流畅、配乐深入人心,后者则胜在场景大气、意境到位。新版打出了最保险的“回归”牌,但仅体现在棒读原著台词上,人物把握得四分五裂。
举个例子,小说开篇从段誉视角切入,存在大量心理描写。TVB版多将其转化为表演或与他人的互动,张纪中版顶多将其处理为内心OS的形式,新版则让段誉如鹿小葵般自语,情绪外露,相当烦人,也违背了其作为大理世子的基本设定。不知是能力所限还是偷懒所致,总之如此“还原”,书粉并不领情。
大导与大IP不能相容吗?
另一个著名的“还原派”大导,自然不能不提李少红。新版《红楼梦》直接能当有声书听。
而与于荣光同一年留下黑历史的还有执导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高分历史剧的张黎。他事后总结自己执导《武动乾坤》的说法是,“这玩意我吃过了,以后不吃了,不好吃,吃完了变成屎拉了得了。”
往近里说,王家卫导演的《繁花》剧集在片花曝光后也引发一定争议。好在这部2015年王家卫就确认要拍的剧集直到2020年才开机,如今豆瓣显示的上映时间则直接支到了2025年。想嘲墨镜王的电视剧?且等着去吧。
话说回来,大导之所以为大导,自然是因为已有作品证明了其能力。那么,为何大导会做不好大IP改编?
首先,文学与影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与改编成就双高的本身就是凤毛麟角。马尔克斯说得好,一流的小说常常拍不出一流的电影,一流的电影往往改编自三流的小说。
有些是碍于代沟无法理解,也有一些能看出是大佬们放不下身段、勒不住惯性,不愿去理解。犹记得陈凯歌在《演员请就位》上指导《甄嬛传》片段,秉持其一贯至情至性的浪漫风格,让甄嬛与果郡王将私情“高声放论”,全然不顾其原本语境是讲究步步惊心、谨言慎行的宫斗。
还有一些是个人风格或实验意愿太强,碍于大导的地位又没能得到合理“压制”。当初听闻《武动乾坤》请到张黎,且斥资6亿时,许多人都好奇张黎将如何为小白文带来深度。
《武动乾坤》最终也确实成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玄幻剧。在许多玄幻剧组玩绿幕抠图时,摄影出身的张黎反其道而行之,斥巨资搭建了一个又一个大场景,以实现对光影、景物、氛围的高度控制。然而,烧钱并未能换来外界的瑞思拜,服化野人风、打斗配汪峰,对观众来说还是太超前了。这部剧的收视并不好。
除此之外,如果一个项目能够同时集齐大IP与大导,往往也意味着大咖主演与大投资,不由自主的糟心事那就没个完。各方利益牵扯,剧本要反过来配合外力修改、注水,等等等等,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说到底,IP改编、特别是大IP项目,重点还是在于呈现故事、还原幻想,放大IP本身。参与者不要太过突出、大家都是IP的“工具人”才是最理想的。不过,好在以上许多案例都是2018年以前的立项,寒冬过后,贵圈开始有了工业化意识,正在寻求更加理性有序的生产。作为观众,似乎还是可以期待一个畸形魔改越来越少的未来的。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