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dit上前几天有篇热帖,是问网友在什么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
不少回答都很能引起共鸣,有说自己和朋友们在一场摇滚音乐节前不约而同地买了坐票,或是发现便利店门口摆放的那些杂志封面尽是自己不认识的面孔,还有不理解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MySpace了,却都在谈论自己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TikTok。
我最喜欢的一条回复是说当自己看到儿子从卧室走出来后下意识的地喊道“出门记得把房间里的灯关掉”,在这一瞬间,他的记忆被一道不知从何而来的光束照亮,那句话也和他儿时常从自己父亲那里听到的声音骤然重叠起来。
就像是乘着时代的木筏顺流而下,所见的岸边风景尽成过去,被收进了一个个的回响抽屉里,每条缝隙里都挤满了故事。
我有时会顺着搜索引擎来到门户网站在十多年前发的新闻页面,由于网站升级没有覆盖的关系,这个页面还保持着当时的前端效果以及热门文章,给人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触。
譬如这篇预测苹果将不再是顶级科技公司的文章:
这当然不是什么“黑历史打脸”环节,事实上,哪怕是最乐观的苹果拥趸,恐怕在当时都不曾预料得到这家公司的市值将在十年后逼近2.5万亿美元,并将“FAAG”里的其余三家巨头甩开了一大截。
我至今仍然记得iPhone 4的沉重手感,它被认为是苹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智能手机,这不仅是因为它的销量超过了前面三代iPhone的总和,还关系到这是史蒂夫·乔布斯最后一次登台发布的产品。
2011年10月4日,苹果在秋季发布会上展示了新推出的iPhone 4s,但是演讲者已经换成了之前就被乔布斯推选为继任者的蒂姆·库克,在现场的第一排最左侧座位,被贴上了“Reserved”的标签,但是直到发布会结束,都没有人坐在上面。
然后在第二天,乔布斯疾终的消息,就刷满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乔布斯的身体不好并非秘闻,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他会这么猝不及防地去世,那时的大家对于资本和企业家也没什么仇恨值,都在真诚而直率地表达哀思,惋惜天才的离去,同时也觉得苹果可能会遇到麻烦了。
倒不是对接任掌管苹果的库克有多大意见,这个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职业生涯全都投在了供应链管理上的男人身上怎么都找不出乔布斯那样的传奇色彩,那些离经叛道的灵修经历,抑或回归夺权的高燃剧情,从此绝唱。
从圣何塞的加州剧院,到库比蒂诺的飞船总部,都不太能够再听到那句“One More Thing”,取而代之的是年复一年的“Amazing”,或者说,“Amazing”本身不成问题,问题在于说得太多,就会引起通词膨胀,“Amazing”也变得不那么“Amazing”了。
虽然,库克从2004年开始,就是乔布斯因病缺席期间代理CEO的唯一人选,是那个负责实现乔布斯所有构想的“干活的人”,但他的乏味确实是让硅谷的记者们都写不出稿子,连公开出柜这等先锋事儿,都被他四平八稳地走过了流程。
然而iPhone却是越卖越好了,苹果的市值也从十年前的3000亿美元,时至今日涨了足足八倍,让那些一度担心“库克配不上伟大的苹果”的股东一百八十度调改口“苹果配不上伟大的库克”,不久前刚给了库克高达7.5亿美元的股票奖励。
曾以不碰科技股著称的巴菲特在2016年开始试探性地买进了1000万股苹果股票,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地重仓苹果,如今已经持有8.87亿股,成为苹果最大的外部投资者之一。
巴菲特他老人家评价库克,说他做不到乔布斯能做到的很多事情,但是反过来,乔布斯也做不到库克能做到的很多事情。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苹果每年都在被唱衰“缺乏创新”,但是市场似乎并没有那么迫切地为所谓的创新买单,至少,在把创新的机会让给竞争对手之后,颠覆智能手机行业的生产迟迟未见,相反,iPhone的任何设计改动,哪怕是缺陷,也都被整个行业照抄不误。
“不要误会,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
在投行眼里,库克治下的苹果,是一家忠于周期的公司,或者说,是对技术规律的服从,如果乔布斯的智慧是发现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替代窗口,那么库克的洞见就是承认下一扇窗口没有那么快到来,在那之前,苹果可以成为一家更加“体系化”的公司。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苹果“不再创新”的同时也没有被任何同行超越——甚至是威胁到——就像两千多年来,轮子都是圆形的,所有的改进都是在这个圆形的基础上进行,在悬浮之类的技术还没有实现之前,重新发明轮子的尝试都是毫无意义的。
iPhone就是这么一个圆形的轮子,如果你坚持认为它一直都是圆的所以就没创新,那么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但是同时也是这个轮子,能够长期投入基础技术,并在发布会上放狠话说友商还在追赶我们两年前的芯片水平,把硬科技的肌肉晒得黝黑,连手表上的全键盘都做出来了,内卷如斯,恐怖如斯。
据说库克也在考虑退休了,如果我们不假装没听过苹果心怀造车计划的话,下一任的苹果CEO,很有可能面对一个全新周期的挑战,而苹果究竟会继续壮大下去还是盛极而衰,大概都不会和库克有关了。
总而言之,这十年来,循规蹈矩的苹果沿着摩尔定律的路线,朴实枯燥地给产品线升级换代,就在缝缝补补又一年的步骤里,苹果的业务规模与日俱增,连服务营收都每年带来一百多亿美元,这让苹果远远不止是一家卖手机的公司。
在传统意义上,硬件公司得不到高估值的核心原因在于商品不具备连续性,制造业本身的低利润又拉低了品牌的溢价空间,这让资本市场左右为难。
少数成功的硬件公司,都是靠着不断剥离低毛利业务来取悦投资者,比如IBM就毫不犹豫地把盈利不足的资产卖了个遍,用以保持挣钱效率,不给制造业白打工。
苹果的畅销产品搭售全家桶模式,则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都知道过度依赖iPhone的高风险性,那么就用iPad、Apple Watch这类“配件”连点成线,让用户的数字生活可以切换在不同的场景里,最后再用统一的软件服务兜底,使用户彻底沉溺于苹果编织的温柔乡里。
全家桶的方案,难的从来不是供应产品本身,而是用户真的能够全盘接受,也就是获得他们所需求的利益:用了全家桶之后是真的方便啊,一入此门深似海,从此红尘是路人。
很多公司言出必称生态,如果此般语境下的生态是一块五谷丰登的耕田,那么苹果的生态,就是一片蛙鸣蝉噪的雨林。
还是巴菲特他老人家,嘴硬地说自己并未违背不投科技股的“祖训”,因为在他眼里,苹果在本质上其实是一家消费品公司,和他最看好的可口可乐无异,都是有能力把一件件标准化商品卖到全世界的公司。
当苹果在这次总时长不到80分钟的发布会上用了差不多5分钟的篇幅介绍它每个月9.99美元、只在十几个国家上架的健身课程服务时,这个姿势就很消费品,有没有?
说到底,iPhone之所以总是能被一边喊着太贵一边掏钱买单,还是因为它占据着独一档的市场位置,没有任何其他的智能手机拥有iOS系统,也复制不了苹果一体化的软件服务,而生态位的原理又决定了它的同行将被挤到那些不会和它发生直接竞争的区间里。
这是一个和喜欢或是不喜欢苹果没有任何关系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