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编辑导读:最近,关于互联网行业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密集出台,对于算法的管控也越来越严格。要论算法推荐能力,字节跳动可谓是用的炉火纯青的企业。随着各种监管手段的逐步落地,会对字节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重锤密密砸下。

8月2日,新华社报道称,中宣部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审议通过。8月27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从文艺评论工作,到个人信息保护,再到互联网信息服务,从指导意见、行业法规再到国家法律,这一系列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密集出台,看起来似乎并无直接关联,但它们都被同一个事物串联了起来——算法。

监管层的态度十分明朗。《意见》中明确要开展网络算法推荐综合治理;《征求意见稿》则提出,用户可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而作为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立法,对算法的规范也被纳入到即将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

给一直打着“技术中立”幌子的算法戴上“紧箍咒”,监管层拿出的手段多样且有力。

正如花心社在此前文章《微信,全面“今日头条化”?》中所说:监管层向算法“动刀”,传递出的信号十分明确:算法,也是有价值观的,要将“算法”关进“法律的笼子”里,而非把人困在“数字围城”里成为算法的奴隶。

国内的一众企业中,穷尽算法力量的始作俑者便是字节跳动。如今,随着各种监管手段的逐步落地,被按住七寸的字节跳动慌了吗?

01 重锤终于落下

网络文艺,作为我国文艺工作中的新变量,其应当如何规范发展,上述《意见》称,要健全文艺评论标准,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不唯流量是从,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此外,《意见》还明确要求:“加强网络算法研究和引导,开展网络算法推荐综合治理,不给错误内容提供传播渠道。”

在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则对“大数据杀熟”“用户画像”“算法推荐”等涉及个人信息自动化决策的热点问题作出了规范。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所谓自动化决策,是指通过程序自动分析、评估个人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或者经济、健康信用状况等,并进行决策的活动,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推荐算法”。

几天后,国家网信办对外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指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意见稿》同时还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注册账号、非法交易账号、操纵用户账号,或者虚假点赞、评论、转发、网页导航等,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等。

至此,无论是行业指导意见还是专门性法律法规,一个针对算法的全方位监管手段已经形成。

事实上,除了行业指导意见和专门性法规最终落地外,对于算法过度使用所带来的诸多弊病,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公众机构,早在多年前便已有了针对性更强的明确态度,即加强对算法的控管,不能任由算法成为社会大众的时间杀手。

这种态度出现的一个背景是,算法逐渐从内容行业蔓延至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并以各种形式全面侵入并改造着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9月,《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报道全网刷屏,引发了各界关于外卖平台利用算法压制外卖员时间造车系列负面影响的讨论,这也直接引发了此后《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的出台。

“应当加强对算法应用的有效规制。”今年1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网络消费领域算法规制与消费者保护座谈会”上,主办方中国消费者协会即指出,如果任由算法无序发展,一方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序竞争,另一方面也会使消费者面临数据算法压榨,成为技术欺凌的对象。

此外,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大数据杀熟”频繁见诸于各种公开吐槽中,行业涉及出行、旅游、外卖等各行各业。

即便是各界态度如此之尖锐,但是直到如今才真正通过行业指导意见和法律法规,对算法的科学、合理使用予以规范,这其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

02 直捣字节“七寸”

相较于外界的鲜明的质疑态度,算法企业则持着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

比如,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一众科技企业坚持认为,以算法分发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成果,有助于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知识门槛,让“知识普惠”变成了现实。

双方的第一次交锋,始于2017年的一场大讨论。

2017年9月18日、19日、20日,人民网连续三天发表评论文章《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别被算法困在“信息茧房”》和《警惕算法走向创新的反面》,分别指出算法内容平台存在价值观缺失、制造信息茧房和竞争手段屡破底线三大问题。

人民网三评算法推荐,直接将矛头指向了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则在随后的回应中称,算法分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互联网产品的标配,并走在了世界前列,无论是在现阶段和未来,机器学习和人工编辑都将呈现出相辅相成的状态,无法被替代。

今日头条之所以第一个站了出来,除了因为它被直接点名外,更是因为它是第一个利用机器学习来做个性分发的信息平台,也是将算法技术发挥出极致功效最为成功的平台。

2012年8月,今日头条的第一个版本正式上线。当其它内容平台还在依靠人工编辑进行内容推送时,今日头条则尝试基于机器算法来进行信息的个性化分发,这让今日头条完全迥异于其它信息平台。

这样的分发逻辑,对信息内容行业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算法逻辑,今日头条App上线后,快速取得了爆发式增长。

公开信息显示,今日头条上线一年时间,用户数突破5000万;上线4年时间,累积6亿的激活用户,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仅次于微信;上线第七年,日活1.2亿,月活达2.6亿,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次数达到12次,领跑同行业。

如果说今日头条的成功,验证了图文信息在算法推荐加持下取得惊人成绩的巨大威力,那么,抖音的成功,则再度验证了算法推荐在短视频内容上成功复制的可能性。

对此,张一鸣也坦承,字节跳动所取得的成绩,有赖于其基于机器学习技术在移动端和视频上进行的实践。

对整个信息内容行业而言,进入2020年后,随着移动流量增长见顶,今日头条和抖音在日活和累积用户数等多个维度上的增速放缓,但它们所创造的增长神话,让算法分发的威力显露无遗,算法推荐也由此被内容行业奉为圭臬,快速成为全行业标配。

被算法控制的内容分发和信息传播,带来的负面作用,从算法大行其道伊始便广受质疑。

例如2019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就刊文《把好算法推荐“方向盘”》,呼吁算法推荐使用者对自己推荐的信息内容应认真把关,不能以牺牲导向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将把关程序全部交给机器。

对字节跳动而言,无论是以图文信息为主的今日头条,还是短视频平台抖音,其崛起的背后,都可以称作是“算法的短暂胜利”。如今,随着行业监管和法律规范的落地,重拳重重打在了字节跳动的“七寸”上。

虽然对内容行业算法推荐的法律监管落地,要晚于外卖等其它行业,但大众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算法也终将被限定在法理和情理的框架之内有序运行。

03 字节们如何跳动?

算法,并不天生是洪水猛兽,而是长时期游离在法理之外,沦为流量和利益驱逐下的时间和技术杀手。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顶层开始向算法推荐全面“动刀”,互联网平台的内容和流量生态将迎来巨变。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监管层将对算法实施一刀切式的熔断管理。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算法,以合理的方式使用算法,将“无序”的流量喂养变成“有序”的信息和技术普惠,而不是穷尽算法极致,使人变成算法的奴隶,是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何在客观对待和审慎利用算法的前提下,找到新的增长驱动力,是新时代下包括字节跳动在内一众算法企业的新命题。

字节跳动们,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