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为《钱钟书手稿集》写序时说道,钱钟书记忆力超群是因为: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他每读一本书,做一次读书笔记,做笔记所用的时间是读书的一倍,再读书、做笔记,如此四次,这样读过的书再多,也不易被遗忘。”

从这段杨绛先生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作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读书的意义自不必多言,但如果想在读书后有扎实的收获,就需要有技巧地写读书,并养成长期的习惯,才能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书系统方法包括“选书、读书、记录、应用”4个流程:

1.如何选书:怎样通过书籍建立自己的知识脉络?

(笔记工具:思维导图知识书库&个人阅读手册)

2.如何读书:读书步骤是怎么样?如何通过读书笔记拆解阅读内容?

(笔记工具:四色笔记法&三色标签笔记法&剧本阅读法)

3.如何记录:怎样由浅入深地做读书笔记?有什么不同方法?

(笔记工具:一页纸剧本阅读法&思维导图&卡片笔记)

4.如何应用:如何转化为行动应用、分享?

(方法:跳出读书的焦虑&文章式读书笔记&个人读书分享会)

一、如何选书:怎样通过书籍建立自己的知识学习脉络?

信息爆炸时代,每天有大量书籍出版,书是读不尽的,必须有所分类和选择。

从不同的目的出发,书籍可以进行分为三类:

第一,专业技能知识类。 提升个人发展的竞争力,包括职场所需的知识,比如营销知识、行业知识、产品运营等。

第二,个人思维素养类。 提升个人认知和思辨能力,比如学会提问、思考方法、心理学、情商处事等。

第三,兴趣爱好探索类。 自己有兴趣了解的知识,日常作为休闲阅读,比如诗歌、散文、小说、哲思,或者任何你想探索研究的事情。

这三种分类并不固定,每个人的情况和知识结构是不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读一本,明天又读一本不相关的领域。这种零散读书方法,优点是拓展不同领域的视野,但缺点是阅读和知识的累积缺乏系统性。 

选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这个中心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个人的知识提升,或是解决某个问题,亦或是个人兴趣探索:

1.围绕一个主题学习的选书:

当你对一个领域毫无认知的时候,可以围绕这个领域进行主题阅读,采用“浅—深—广”的读书路径,即通俗入门书籍—专业理论书籍—不同观点书籍。

第一步,选择通俗书籍。 这种书籍浅显易懂,快速阅读此类书籍,帮助自己形成对这个领域的大致了解。如果一开始就选择较深的理论专著,很可能被难住而放弃。比如,从零开始学习新媒体运营为例,开始先选一本介绍新媒体运营的畅销书籍。

第二步,选择这个领域专业理论书籍。 选择这个领域的教科书,比如,新媒体的专业理论书籍《人际传播教程》。这类书一般比较厚,有理论支持和练习,需要花较多多的时间阅读。借此,你对这个领域的方法会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可以建立起这个领域的知识框架。

如果按知识之树来做比喻,你由此建立的知识框架如同树的枝干,此后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纳入到这张知识枝干中,创造出自己的果实。

第三步,选择不同观点书籍。 到了第三个阶段,你可以广泛阅读这个领域的不同作品。经过第一、二步,你对整个领域的知识方法有了系统认知,到第三个阶段的读书会非常快,因为同个领域的书籍具有相似性,很多内容之前你都度读过,你要关注不同观点的内容,是否能给原有的知识体系带来新启发,带给你新观点和创意?

2.以问题为中心的选书

心中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相关的书籍去读。同时,搜集不同人士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供自己去思考分析,推求结论。

一方面,当发生问题想寻求答案时,我们可以从书中寻找答案,从问题出发去学习探索,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即使阅读会用较多时间,但自己可以学到整体、有脉络的知识,会比只听别人说的片段答案更加完备。

另一方面,以主题或者问题为中心的选书,可以请这个领域专业人士推荐相关书籍,这样能够帮助你迅速找到合适的书,还可以查阅这个领域的书籍榜单,筛选阅读书目。如果你有想要学习的专家或者偶像,也可从他的阅读清单中,汲取智慧的火花。

当自己书读得多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脉络,拿回对问题和人生的解答权,自信和底气也会油然而生。

3.笔记工具:思维导图知识书库和个人阅读手册

在选书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脉络过程中,可以运用两个笔记工具:

笔记工具一:思维导图知识书库

你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建立自己的知识书库:按照“专业技能知识类、个人思维素养、个人兴趣爱好”作为大类,罗列计划阅读的书籍。

比如,我的思维导图知识书库:

专业技能知识类 (分支主题) ,细分5个阅读子主题:课程开发、市场营销、产品运营、社群运营、文案写作

个人思维素养类 (分支主题) ,细分3个阅读子主题:思维方法、阅读方法、心理学

兴趣爱好探索 (分支主题) ,细分2个阅读子主题:传记哲思、个人管理

笔记工具二:个人阅读手册

这样一梳理,自己选书、读书的过程就一目了然。

二、如何读书:读书步骤是怎么样?

阅读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不同阶段选择相应工具帮助我们进行阅读、理解、记忆:

阅读前期和中期:使用四色笔记法、三色标签法

阅读后期:使用思维导图、卡片笔记、文章笔记

1.四色笔记法&三色标签法

① 购买黑红蓝绿四色笔:

黑色:记录不需要特别记忆的内容,正常书写之用。

红色: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蓝色:记录可以作为案例、故事的内容。

黄色:记录带来新启发、视角的观点。

② 购买红蓝黄三色标签贴在书的边角作为提示,方便事后的翻阅和快速查找:

红色:提示重要的知识点。

蓝色:提示案例、故事。

黄色:提示新启发、新观点。

阅读到重要内容可以用红色笔画一下、做记号或圈出关键词句,并在红色标签上写下这部分内容的关键字,贴在书页的边脚。

阅读到好的案例、故事或者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内容,把整段话用蓝色笔标记“()”三色标签法号,在内容旁边写上“素材”两字,也可以在蓝色标签上写下这部分内容的关键字,贴在书一页的边脚。

阅读到带来新启发和新视角的内容可以用黄色笔画出,同时在黄色标签上写下这部分内容的关键字,贴在书页的边脚。

通过四色笔记法&三色标签法的分类记录,阅读当下就进行了知识归类,方便之后的和资料查找,大幅提升知识处理的效率。

使用色彩可以加强读书效率,但仅以「三色」:红色、黄色、蓝色为限就好,别把笔记变成七彩霓虹灯,颜色太多混乱,不易识别。

2.一页纸剧本阅读法,解决读不下、记不住的顽疾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完一本书,热血,但过一段时间后,当你需要这些内容时,感觉脑袋里一片混沌,以为牢牢记住的知识,却完全无法灵活运用,这其实与没做好阅读笔记有关。

彭小六老师在《洋葱阅读法》介绍了一个读书笔记框架—九宫格笔记。

框架帮助我们有序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九宫格的框架可以有效地整理书中的要点和思路。

我的读书方法是把阅读当做一次剧本创作的过程,受九宫笔记的启发,我将剧本创作的思路和九宫格的框架结合在,称之为“剧本阅读法”:

从剧本创造的角度,把“剧本阅读法”的过程分为4步:事前预习规划,设定剧本开头,写下剧本内容,总结剧本结尾:

第一步,事前预习规划(了解整体)

阅读前,先查看一下目录、序言、后记,就能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概况,然后判断一下:这本书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阅读目的?这本书需要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快速翻阅找到所需信息就好,还是要从头到尾仔细读读?哪个部分内容,你很感兴趣?计划花多少时间来完成阅读目标?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阅读要学会取舍。如果判断这本书不符合自己的阅读目标,果断舍弃。如果符合,就进入阅读和笔记下一环节,不浪费时间。

第二步,设定剧本开头(书名,问题/目标,关键词)

在详细阅读前,要设定目标,通过阅读这本书希望到达什么样目的,有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或困惑?

在阅读后,要系统输出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① 在表格写下:书名和问题/目标(开始详细阅读前)

“问题”是希望通过阅读一本书或某个资料,解决什么具体问题?“问题”的设定要非常具体。如同你在网上搜寻资料,如果输入的关键词比较模糊,就很难精准搜到想要的东西。“目标”是读完这本书以后,期待达成什么样的成效,或者收获什么认知?

设定问题和目标,从没有目的、无意识的被动阅读,变成目标明确的主动阅读。当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问题,大脑的“雷达”就开启了,提高阅读效率。

② 在表格的右边写出:书中的关键词(30分钟快速翻阅)

“问题”是接收所需信息的“向导”,但为了提升接收效果,我们需要找出书中关键词,你将能离需要信息更近一步。

在这个过程,你要先翻阅目录,浏览大纲,看看哪部分内容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哪些是可以略读的不重要内容。

之后快速浏览正文,一边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并把关键词写在表格的右边。同时,你可以一边快速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方便后面回来仔细阅读。

快速翻阅,要避免埋头读进去,把时间限定在30分钟内,找出书中关键词并记录下来。

通过第一步的事情预习,你了解这本书的框架,知道你最需要的内容可能在第几章,哪部分需要重点阅读,哪些地方可以翻一翻就过去。

大脑对熟悉事情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以上两个过程中,就相当于预先收集一些信息,让大脑对本书的主要内容、思想、架构熟悉起来,之后再阅读的时候,增强知识的消化和拆解能力。

第三步,写下剧本内容:9格知识点(开始详细阅读)

同时,你可以结合使用四色笔记法和三色标签法,在书中做标记,并在表格内标注出重要内容的书页码,方便之后重读,迅速找到需要的内容。

第四步,总结剧本结尾:3点收获和应用/行动(阅读后)

在表格由右下方,总结提炼这本书的三点收获,并写下之后打算将书中的知识应用于什么领域,或是受到书中启发,打算采取什么行动?

阅读技能需要一个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的过程:

由慢到快指的是:一开始由于阅读的书少,阅读的速度和知识处理的效率都不高,当你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逐渐形成自己对这一主题的认知框架。

到了后期,你会发现同一主题书籍讲的东西都差不多,和前面的书相比,新书可能只有10%-20%的新知识点,这时的阅读速度就会很快。

由快到慢指的是:当你把这个领域的书籍大致读完了,可以放慢阅读的速度,反复研读当中的经典书籍,深度去研究这一主题的问题,输出自己对这一领域的总结、观点和创新。

三、如何记录:怎样由浅入深地做读书笔记?

通过“剧本阅读法”进行读书笔记整理,用一页纸就可以清晰看到整个书的脉络和内容,如果书中有一些重要模型或者细致内容,要怎么处理?或者是我们日常在阅读文章,看到好的知识点该如何记录?

我们可以使用卡片笔记法进行知识精华的提取,卡片可以使用PPT进行记录,也可以使用纸质卡片。剧本阅读法笔记和卡片笔记可以说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使用。

我会在快速翻阅书籍的时候,判断书的信息量大小,进行工具选择:

1.信息量中等:一张A4纸可以写下的,我会使用剧本阅读笔记格式记录。

2.信息量大,且有很多需要记录知识点:我会使用卡片笔记,特别是看到金句、模型、原理这三类知识,我会特别用卡片记录,方便归类和重新组合。

3.如果希望一目了然看清全书的框架结构:可以使用之前介绍的思维导图笔记,整理全书的脉络。

通过笔记工具理清书中的知识脉络,梳理并思考:书中有几个知识要点,是怎么得出结论?背后逻辑是什么,不同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工具是为人服务的,但工具不能代替人思考,重要的是为你所用,选择适用当下场景的方法,你的思考、串联和应用才是重要。

四、如何应用:如何转化为行动应用分享?

这几年比较普遍的知识焦虑问题:停不下来的知识产品买买,买一大堆书却很少读,或者屯了一堆电子书、思维导图、电子卡片却没有看,只是因为看到别人推荐、转发,觉得不囤积下来,就会错过了什么。

看别人半年读了一百本书,自己没做到,焦虑!

看到别人做的思维导图、电子卡片好漂亮,自己没做到,焦虑!

或者忙着在朋友圈晒图读了多少本书,做了多少张笔记、卡片、思维导图,希望获得别人赞赏。

这样读书方式就陷入了和他人比较、需要他人认可的焦虑循环中,如果一味追求读书速度或者笔记展示的美观,就要思考这背后是否有觉得自己不够好,要通过展示读很多书或者收获他人的赞赏来证明自己,增加自信。

1.如何跳出读书的焦虑

① 用创造者视角思考创造

请把精力、关注焦点收回自己的身上,而非外界的评价。读书的收获并不是以多少、多快来衡量的,最重要是能够从一本书中收获一两个看世界的新视角、新启发、新知识。

读书重点要关注哪些内容会给你原有的知识体系带来新的改变,给你新的思路和创意,这本书和你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关系,对你人生有什么影响和收获。如果不是这样,不停地买书而不读,或者读了没用,那是浪费精力的囤积知识。

② 用知识转化为行动

一味读书却没有思考行动是没有意义的,读书最重要的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思考,举一反三,并充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在读之前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现阶段的知识和能力还欠缺什么,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阅读、解决问题或者兴读。

如果没有从创造者的角度出发,不知道这个书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只是囫囵吞枣,消化不了,读得再多、再快只是填补自己的焦虑。

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没有将阅读到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创造自己的思维和作品,那等于浪费宝贵时间,却没有长出自己的知识之树。

当你成为创造者,生活处处都是书,看到的广告是可以学习的文案书,看到一部好的电影可以是精彩小说,观察一家面包店的运营可以是一本商业书,周围的一切都是学习的内容,将自己学习、思考、行动串联在一起。

2.文章式读书笔记

当我们阅读到比较好的书籍,带给自己一些想法和启发,就可以写成文章式的读书笔记或者做成一次读书分享会,创造分享传播价值。写好文章式读书笔记,包含以下3个方面:

如何选题: 从类型、结构和内容三方面入手,筛选适合书籍;

写作过程: 动笔前先思考 (写给谁) ,搭建文章结构 (开头—中间—结尾);

注意小细节: 亮出观点,取好名字;

① 如何选题:筛选适合书籍

做读书笔记首先要选好书,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有收获,写成读书笔记也不会有太大的难题。

什么样书籍适合做成文章式读书笔记?

一是看类型 :专业知识类、思维素养类的书籍通常会讲授一些具体知识,或者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书里面包含清晰的知识点,写出的读书笔记言之有物,读者有收获。

这类的书籍适合写成文章式读书笔记,或者做成个人的演讲分享。如果考虑传播阅读量,可以从中选择当下热门书籍或者热点相关书籍。

比如,我之前写了《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当时要参加李善友教授从硅谷归来的首次大课,这本书是课前推书籍,也是当时市场的热门书籍,有了相应的阅读人群。

这篇读书笔记,我发布在上面,在全网各平台累积阅读量达到10万+。

二是看结构 :书籍结构怎么样,论述逻辑是否清晰?专业知识类、思维素养类的书籍会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知识脉络,目录常常就能体现出全文架构、方法、步骤,这种书籍写起来比较简单,结构清晰。

三是看内容 :阅读之后,你可以判断这本书是否有用、有趣、有料。

有用 :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干货是否具有实操性,自己能否总结提炼出来,并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实践案例来写。

有趣 :书里面是老生常谈,还是展示一些新奇、新颖的观点,是否能写出自己的启发和独特思考。

有料 :知识内容是否丰富,有观点、有案例、有数据,能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② 写作过程:动笔前先思考,搭建文章结构

第一步,动笔前先思考:动笔前,先分清你是写给自己,还是要写给其他人。

写笔记的目的是给自己,针对某本书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书的知识观点和启发。

如果是面向他人,写作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什么人会有兴趣阅读?希望看到什么?你的文章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第二步,搭建文章结构:文章架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中间—结尾)

a.开头部分:总述(引入兴趣+概况介绍)

开头部分做一个引言,主要引起读者的兴趣。我们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个类型的书籍,读者想知道什么?这本书能给他带来什么信息?

比如,写《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在开头我是这样写:

“读史使人明智”,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被奉为读历史意义的经典名句,但历史若只是记载和陈述,历史本身不会告诉人道理,读史如何可以明智?市面上的历史书籍五花八门,该从何读起?

去年夏天,拜访飞博共创创始人伊光旭,办公室书架上满满的书籍。当时,他推荐了《人类简史》,因为这本书说清了人类发展的特性。最近,混沌研习社李善友教授更是把这本书作为8月“认知革命课程”的必读书目,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魅力?”

上面两段话,我就用:读史的重要性、名人推荐、抛出问题,吸引大家的注意。

这个部分,我就进行概括介绍,简短说明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以及讲了什么独特内容?

开头是为了吸引读者读下去,不要长篇大论,点到即可。

b.中间部分:分论点(介绍书中精彩论点,并结合自己的观点)

一本书的内容很多,我们在做读书笔记,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同时读者的注意力有限,写得太多了,读者往往没办法看完。

最好能提炼全书的三个大的核心观点或方法,每个大的观点下面还可以讲3个小论点,切忌贪多求全。

讲到方法的时候,重点放在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列举书中的案例,或者简单阐述自己的感悟、收获、实践。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中间部分,我分为三大核心观点,每个核心观点下面有3个小的论点: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架构)

c.结尾部分:综述、总结

在结尾部分,简短回顾书籍重点讲述了什么核心观点、方法、解决什么问题,或者添加几句自己的感悟、想法。

比如,人类简史结尾,我做了一个全书的总结:

“以上三点经验同样适用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认知是成长最大的壁垒,承认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并非无所不知,现有的知识也并未定案,用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倾听、学习、实践,就比过去更具有活力,更有弹性,也更有求知欲。

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加以观察、实践、整理,不断完善理论并应用,将进一步促进认识和能力的提升。”

d.读书笔记要注意小细节:亮出观点和取好名字

第一,亮出观点。

写读书笔记的最终目的是向读者推荐书籍,要敢于分享自己的见解,但对于想表达的内容有所取舍,书评的篇幅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写出来,亮出最核心观点即可。

第二,取好名字。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题;****书评、关于*****书评,这样的标题缺乏吸引力,不如起一个能反映内容或者能够引起人好奇的名字。

比如,《人类简史》读书笔记,我取的标题是《人类简史》告诉我们:能做“人”,是因为这三个能力。

这个标题涵盖了书名,同时设置问题,意在引发大家好奇:哪三个能力,让我们成为“人”。

③ 个人读书分享会

刘丰老师曾经说过:

“我做的事,讲的课,并不是在钻牛角尖。我是在给自己讲,因为我要让自己不断地去理解这些东西。为什么我每次讲之前都说,讲的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因为这个场合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看到这么多投影出来的相(像),进而不断唤醒我的内在智慧。”

当你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式读书笔记,再根据内容制作PPT,就可以作为一次个人读书分享会。当你能够将一本书的要点说给他人听,其实是让自己更深入了解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还有哪里没有理解清楚。

在讲互动的过程中,你会听到反馈和提问,帮助你要继续完善相关知识。

有效学习的本质,是理解和创造关联。 笔记整理,有助于我们的大脑理清思路和知识的关联。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