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科技春晚落幕了。虽然在来临前,就做足了预热准备,但各路科技大咖也纷纷表示没有了兴致,但是在发布后,还是成为了绕不开的话题,这种一波三折,可能就是苹果的魅力。
大家为iPhone的“齐刘海”设计操碎了心,安卓手机阵营则直接绕开苹果面部解锁的方案,选择了其他更有噱头的方案,在用户体验的心智教育方面做足了功夫。如果不是因为“齐头帘”设计本身是设计与技术妥协的产物,估计真的会上演全世界人民教Apple做手机的戏码。大家之所以绕着走,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确实拼不过,其次有屏下指纹等替代方案。
△苹果产品
但手机行业的逻辑怪圈是,无论你怎么创新,这都是一场龟兔赛跑,而且规则很大程度上是兔(苹)子(果)制定的。因为智能手机就“长”这个样子了,这个“车轮”是苹果发明的,这就决定了过去这十年手机行业的发展脉络,基本上是沿着对iPhone的追赶进行的。其他对手,也有傲人的成绩,也不乏有力的进攻,但谁在系统化、产品化上做过如此细致的布局和创新?
如果不是iWatch问世,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故事可能早就讲不下去了;如果不是AirPods问世,市面上可能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满目的蓝牙无线耳机。甚至就连无线充电板这样边缘的产品,因为关系到用户体验,又因为频频跳票,在科技圈也有了关注度。其实,人们关注这些项目背后的逻辑,和关注iPhone的逻辑是一样的,苹果这一次怎么定义产品,决定了大家怎么出招和应对,直白点就是怎么抄袭和圆场。
△iWatch
但科技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在上半场,苹果用一己之力,用“软硬兼施”的策略和行动轨迹,告诉资本市场,做硬件产品的科技公司,有资格赢得高市值。资本不能用白家电的思路去看待科技制造企业。
但是Apple之所以是Apple,是因为它是有灵魂、有个性的,产品创新、高阶性价比,以及用户体验,是它最核心的要素。创新,用文艺的表达方式叫走自己的路,但从产品方法论上来讲,就是“发明自己的车轮”。Mac电脑是如此,iPhone是如此,AirPods是如此,iWatch也是如此,但这种定义的优势,已经遇到了瓶颈。当我在发布会上看到最新的iWatch也能全键盘输入时,不自觉地想起了“螺蛳壳里做道场”,这已经“卷”到什么地步。
iPhone引以为傲的甩竞争者好几条街的芯片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但这种优势,似乎也让Apple变得越来越慵懒。苹果用户一直把破解电子产品越来越乏味的局面的重任寄希望于苹果,并期冀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科技先锋属性和人设,但这种愿望最近几年似乎一直在被落空。追赶者在单点突破、市场合围方面的策略已经越来越凑效。
△A15芯片
最关键的是,手机这条赛道,已经越来越不香了。iPhone能拍出电影级的图片和视频又如何?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是过剩的生产力,基本用不到。以国产手机为例,在性价比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至于iPhone什么时候被超越,在自动驾驶的烛照下,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只是这是大家的心结,人们看重这种节点的标志性意义。
1992年2月,克林顿和戈尔便在其竞选文件《复兴美国的设想》中,旗帜鲜明地提出——“50年代在全美建立的高速公路网,使美国在以后的2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使美国再度繁荣,就要建设21世纪的‘道路’,它将使美国人就业机会,将使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这就是我们后来都知道信息高速公路。
我们后来所知道的那些科技巨头,其实也都是搭载着这条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甚至1997年,乔布斯在把NeXTComputer卖给苹果,并再次回到苹果公司担任董事长这件事,也应该被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去审视。
那些高速发展的公司和风起云涌的科技,他们不是凭空出现的。时代的弄潮儿,本质上也是时代的产物。
但现在一切都在变化。科技圈拿着显微镜,想在苹果发布会上发现的是苹果汽车的信息和线索。在很多方面,马斯克和乔布斯都很接近,都是创新的代名词,都能忽悠和讲故事,也能成事,能做出的产品。
但无人驾驶这个局苹果到底入不入?似乎无路可退。国内手机厂商,都纷纷入场了,大家抢占的就是发明“车轮”先机。其实,已经基本定义了自动驾驶的形态。那么苹果入局,要么能提供更具颠覆性的用户体验,要么提供其他在现有认知之外的产品功能和设计。
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苹果汽车项目又经历了一轮换帅。面对特斯拉的所向披靡,以及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厂的追赶,留给苹果汽车的空间到底还有多大?苹果这种不慌不忙、气定神闲的状态还能保持多久?
竞争就是这样,当你还在迷恋自己的成功,新的赛道早就在萌芽,等它冒头迅速蹿起来,你要追上,就会发现,你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苹果是这么干掉诺基亚的,也是这么抢占PC的市场份额的。
库克交出的到底是一份完答卷,还是一份温水煮青蛙贻误了先机的答卷,答案也许只有历史才知道。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