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在决定做产品时,总有一些羁绊。作者总结了这7年来自己做产品经理的经验,汇成十句话给在纠结要不要当产品经理以及成为什么样的产品经理的新人们一些参考,也希望各位想从事产品经理的新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
2018年,我有幸参加过卡耐基的领导力培训,其中一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写三句给新人的寄语」,通过这些寄语,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这个人过往的经历和他当前最看重的事情。
受此启发,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这既是对自己过往经历一个回顾,也是对自己产品经理7年经验的一个总结。同时,也希望这十句话可以给那些在纠结要不要当产品经理、成为什么样的产品经理的新人们一点小小的参考。
一、不要轻易被打标签,也不要轻易放弃
我刚毕业时工作是产品运营。虽然在校招时对产品经理一无所知,但在工作后因为紧密的合作,对其工作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开始觉得产品经理工作很有意思;同时也听说产品经理的薪资比运营高很多,众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后,我自然而然就很想转为产品经理。
于是,在纠结许久、酝酿多天、朋友再三鼓励后,我终于向老板提出此事。
他的回复简短,也冰冷:“我觉得你不适合做产品。”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现在的我很庆幸当时自己没有放弃。
事情的转机来自于不久之后的被动调岗。还是在朋友的鼓励下,我以调岗的借口直接找到产品总监,并对他表达了我想运营转产品的意愿。
很幸运当时在一家开放透明包容的公司,也很幸运有一位支持员工成长的老板,他帮我做了特殊安排:明确告知我的新主管在已有运营工作外安排我做一些产品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恰逢公司有新成立的部门招聘产品经理,当时的我虽然产品经理经验非常薄弱,但是还是幸运地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从事岗位正式从产品运营转为了产品经理。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说两点。
第一,不要被他人轻易的贴上标签。
不论是面试、工作还是其他,他人其实并不足够了解你,真正了解你的是你自己。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那么就去做,哪怕是失败。失败也是一种结果,努力了、尝试了就不后悔。
同样,我们也不要轻易给他人贴标签,尤其是管理者。
有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知道事情的全貌,因为不了解所以更没有资格去评判。更何况,给别人挑刺总是容易的。人这一生总是有迷茫、糊涂、畏缩的时候,在这种困境时刻,有时候他人并不奢求鼓励,而是希望不被不评判,这就是最大的善意和支持。
第二,机会有时是自己争取来的,要努力做准备,对热爱的事情不要轻易放弃。
如果那个时候我没有主动找到总监,并不会有人知道我想转产品,自然也不会之后那些产品经理的工作经验(虽然浅薄但是也是经验),更不可能在机会来临时成功上车。
二、你的热爱别人能感受到
2015年春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面试同一个产品经理岗位。面试结束时面试官直接告知我无法录用(原因是目前团队规划中不招聘初级产品经理),之后他把我推荐到同公司的其他组,我的朋友没有被推荐。
N年之后,在一次和面试官的饭局中,我问他:“当时我们两个人是同一天前后脚面试的,为什么你只推荐了我呢?”
他说:“也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理由,只是能感觉到你是真的想做产品经理。”
面试时的具体内容我早已不记得,我已经不知道当时到底说了什么:也许是人生第一个需求上线时的激动,也许是对当下工作内容的不满和对未来产品经理工作的憧憬,也许也只是在讨论这一切时候的我的眼中有光。
其实是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原来别人真的能感受到你的热爱。
如果你的热爱别人都能感受的到,那么就勇敢地向前冲吧。
三、好的师傅将受益终身
产品经理的第5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用户产品经理。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我的独特之处-对细节和用户体验的高度敏感:我能一眼识别出其他人无法感知的交互设计、视觉还原甚至是错别字等问题。也是在意识到这点后,我才知道我应该感谢我当年的主管。
那个时候我刚转产品经理不久,主管是一位对体验有极致追求的人:不论是错别字“登陆”还是“登录”,还是标点符号大小写,甚至是iOS和Android的拼法,这些都要保证绝对的正确,马虎不得。
以至于连PRD文档,他都写出了一份详细的PRD模版,大到每个部分的必备内容,小到标点符号的运用,都给出了明确的说明。而那个时候的我们,对他的严格要求很不满,觉得太较真了。
多年后再回头看,正是他的严格要求,才有了今日我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而我经常被夸说PRD写的完整和细致,也仅仅是因为在他当年PRD模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感谢他,让我有了良好的习惯和坚实的基础。
当然,他对我的影响还有很多。比如,当年刚成为管理者的他,在很努力地学习并实践如何成为一名好的管理者(一直在阅读管理书籍,也在践行书籍提及的管理建议:在分配工作内容时提前征求个人意愿、至少每月进行一次1V1、组织小组内的读书会等)。
而当我之后经历过更多的管理者后,也让我明白这些看起来理所当然的管理做法,实际是弥足珍贵的。
也是因为他,我时刻在想我是否是一个好榜样,是否可以成为他人在未来感谢的那个人。因为我知道,好的师傅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同时好的师傅可遇不可求。
四、如果有热爱,那就坚持吧
因为是从运营转产品,所以最开始做的是公司内部的后台产品(如运营用的配置后台),后来转做toB后台产品(如商家用的管理后台),在向主管明确表达想做用户产品后,开始做同时面向BC的产品(如红包,既有用户端,也有商户/运营配置后台),再之后几经辗转后终于实现只做用户产品。
然而,在转型为用户产品的这条路上,其实并不顺利。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主管的“劝阻”。不止一位主管对我表达过“用户产品是没有前途的”、“用户产品是没有未来的”、“现在需要的不是用户产品,需要的懂商业逻辑的产品”。
除此之外,还有自我的怀疑和犹豫。在权威主管的劝阻下,再加上我其实也没有太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做用户产品,所以自然而然会有很多纠结的时刻。
然而,人们往往是感觉先于理性:每次做用户产品的项目我都格外开心,但是其实我不知道这份开心源于什么:是因为自己是视觉动物、还是因为觉得可以影响到他人、还是因为我可以去炫耀和吹牛。
好在,我一直是一个跟着自己感觉走的人。虽然不知道成为一名用户产品经理的兴奋点到底在哪里,但是我依然选择跟随自己的内心。也因此,在每一次有选择的时候,我都会优先选择这条路。
我想我还会坚持下去,虽然这很难。
五、埋头干活,抬头看路
工作2-3年的时候,是我非常迷茫一个阶段。当时迷茫主要是我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产品经理工作技能且能够独立负责一些需求,但是“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却不是那么清晰。
在和前面试官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既要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
所谓“抬头看路”,我的理解是,到了一定阶段后,不仅要看自己手里的事情,也要知道整个大项目“将驶向何方、选择了什么路径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路径”。同时,在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更需要额外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工作与项目方向相结合。
在很多年后的2021年,我在小米十周年的书籍《一往无前》里读到了“顺势而为”的概念,小米创始人兼CEO雷军很坚定地认为一定要顺势而为,就连他的投资基金也命名为“顺为资本”。
我们要顺着时代的潮流,顺着公司的方向,顺着项目的目标,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六、做就对了
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
也不知道到底是被这句话所影响,亦或是因为我是实干派所以喜欢这句话,总之,在当下,我坚信“产品经理一定要是实干派”。
其实,和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优势是快。这个快,体现在产品的上线快、有问题修复快、修复成本小。换言之,互联网产品可以快速验证。
而产品经理一定要合理利用互联网行业的这个特点。很多事情不要纠结,做就对了。
当然,我说的“做就对了”不是一上来什么都不想就直接干,而是在想清楚逻辑的前提下,把产品快速的上线做去验证,小步快跑嘛。
有时候,只有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才会发现那些之前从未想到过的问题。也只有做了,才不再是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只有做了,才是不论成功失败都有一个结果。
七、要有大逻辑,也要有小细节
都说产品经理要有逻辑,可以逻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我认为,产品经理的逻辑性不仅体现在如何避免逻辑学里的各种逻辑陷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简单的逻辑学》做简单了解),更体现在是否能够MECE(全称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
那么,是否只要有逻辑就OK了呢?我的答案是NO。产品不可以只有大逻辑而不顾细节。那些被我们忽视掉的细节,最后就会演变为不同程度的用户体验问题,而这些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不重视细节的例子:请问我该看哪里我该点哪里?
一个重视细节的例子:网易云音乐的歌单定位功能,点击右下角小浮窗后,可以直达该歌单中当前正在播放的歌曲。
八、产品经理是一门经验科学
产品经理需要综合运用逻辑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也因此产品经理的工作不应该只是写需求画原型,而是应该像医生一样,识别问题所在并开出处方,这个处方可能是一个产品,也可能是一些运营手段。总之能解决问题的产品经理才是好的产品经理。
所以,我认为产品经理是一门经验科学。
更为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当前没有一门学校课程教授产品经理如何去识别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产品经理去更多的学习、实践、反思,从而积累经验。
换言之,多做需求,面对不同的问题知道该做哪些事情,知道做这件事情能够拿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一名顶尖的产品经理。
九、做有温度的产品
2019年4月,滴滴宣布成立司机服务部并计划在年内设立2000名司机服务经理。在此之前,滴滴内部的部门或业务名称一直为“平台治理”或“服务管控”。从这微小的文字上我们可以感受其心态的改变:从“司机被治理、被管理、被控制”转变为“服务好每一位司机”。
在今年最受关注的则是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配送小哥。逻辑不难理解,左手是用户对快的要求,右手是骑手对赚钱的渴望,平台自诩中立但实际并不中立(送啥都快的口号、速度优先的配送算法、配送延时的处罚)。
在这一刻,我们发现产品好像缺少了些温度。
根本不用搬出心理学的理论,一般人都很容易理解这个事实: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被尊重。那么,身为产品经理的我们,该如何去做产品?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做有温度的产品,去连接世界的美好,去传递微小的善意。
滴滴在2019年上线了一个名叫“滴滴夸”的产品功能,其初衷是鼓励乘客对司机师傅的服务给予肯定。我喜欢它的创意,但我不喜欢它的具体实现,因为当前的夸奖有注水和强制的嫌疑。但是不论怎样,这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一个让我深受感动的设计来自网易云音乐,云村的村民会在评论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听故事的人,则可以给TA一个抱抱🫂(见图右下角)。
啊,多么暖心的设计。
十、要懂人性,也要合理运用人性
什么是人性?
- 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被理解;
- 是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对自由的向往、对责任和现实的逃避;
- 是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有及时反馈和奖赏;
- 是这个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有好人也有坏人;
- ……
产品经理要懂人性,不仅是对用户产品经理的要求,而是对所有产品经理的要求。只有懂人性才可以预判产品设计是否可以如预期运转,哪怕只是一个小功能、一条小规则。
之前听滴滴同学分享过一个小例子,滴滴上线“紧急呼叫”产品功能的初期,每天约有90%的用户来电是虚假警情: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只是好奇这个功能是否真的可以联系到110。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状况,也显然是对人性的理解不够深刻。
除此之外,产品经理要先懂人性,才可以合理运营人性,在此基础上产品的成功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微信的很多成功的产品设计都是如此,比如,朋友圈的点赞功能(我真棒快来夸我)、视频号的朋友在看(朋友看的我怎么可以错过),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是,产品经理也要克制,也要克服人性的弱点。
无节制的好奇心、对失去的害怕与恐惧,这些也都是人性。产品经理万不可利用此类人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比如最近收到的这条网易严选的消息(其实是中秋的促销活动),着实让我恶心了一把。更多的案例不方便明说,大家自行体会吧。
以上。七年十句话。
愿我能不忘初心,继续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