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编辑导语:作为一名产品设计师,需要持续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不断更新迭代。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感觉去做设计,而需要理性思考,通过将自己的方法论不断实践,才能够不断成长。作者从三个方面,再次聊了自己的产品设计方法论,一起来看看。

一年前我写了《4个方面,聊聊我的设计方法论》,在那篇文章中阐述了我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方法论的形成过程,如今我对方法论又有了更深入的见解。

这篇文章,我就再次深入地对方法论的形成方法做一个剖析。另外,我将开启对方法论的应用初步探讨。这篇文章我将进行以下思考:

  1. 回顾《我的设计方法论》
  2. 方法论形成新解
  3. 方法论应用探讨
  4. 结尾的话

一、回顾《我的设计方法论》

1. 我对方法论的理解

我在《我的设计方法论-概论》中阐述了对方法论的理解,并指出了我的方法论的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开始处于无意识状态,以为方法论是一些理论技巧;掌握了一些理论技巧后又开始觉得方法论是一些套路;之后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开始慢慢的发现之前两种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中项目千变万化,靠某一些规律技巧、某一个套路是行不通的。

设计方法论不应该一种固定套路,而应该是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方法的方法,它在理论上是一套体系认知,实践中则是一套设计解决方案。

2. 我是怎样形成方法论的

同时,我在《我的设计方法论-概论》中还阐述了我的设计方法论的形成的具体过程,并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二、方法论形成新解

如今,回看之前写的的方法论形成步骤,发现当时只是对我的设计方法形成过程进行简单描述。时隔一年,经过再次分析,我对方法论形成有了新解。现在就结合我之前的《我的设计方法论-概论》中的五个阶段来看看的方法论中的道与术吧!

1. 获取知识

这对应着我的第一个阶段“主动积累”,也就是获取信息知识,想看我是怎么获取知识的,可以点击《我的设计方法论-概论》进去看,在此不再过多复述。

2. 知识转化

知识转化对应着我的第二个阶段“自成体系”。这个阶段的内在逻辑是在我们获取了新的信息知识后,需要去理解和转化,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独特认知。这是一个对输入信息知识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

就比如我们读《金刚经》,只是反复的阅读书里的信息知识是不行的,是学不到知识的。我们必须去理解书里面每句话的意思和这些知识所要传递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已有的见闻,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才能形成认知。

我自己的转化方式是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去对信息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也就是透过表象去分解新知识点,判断其背后原理和规律,然后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联性,最终将新旧知识相通的部分连接起来,并重新组成新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认知转化,所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是理解知识的关键,是形成认知的前提。

3. 认知升级

认知升级对应着我的第三阶段“融汇贯通”。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在逻辑是将认知与实践结合,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对认知进行升级,最终形成我们的技能。

例如我之前学车一样,理解并掌握了理论之后我还需要结合实践,去开一开车,在开车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将我的认知进行反复验证、整理、压缩,最终将认知与实践融合,从而形成我的开车技能,形成技能后,我一上车,自然就知道怎么开了。

这个技能是我们的知识结晶,它可以是索引、也可以是习惯、还可以是智慧。又比如我之前学双节棍、吉他等,虽看了很多教程、乐理,但没能与大量实践相结合,没有及时将认知升级为该领域的技能,导致一直难以入门,最终掌握的知识也逐渐遗忘了。

学习一个领域,如果没有及时将认知升级,那么庞杂的知识最终会成为我们的负担,我们的大脑会慢慢的将其清除遗忘。如果将认知及时升级为技能,我们的大脑就会轻松很多。我想,这或许就像张无忌学太极一样吧……

升级后的认知占用空间极小,调用起来也非常高效,几乎是不用过多思考。

4. 能力形成

能力形成对应着我的第四阶段“掌握应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通过认知升级,具备了相应领域技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了解决该领域问题的能力。例如我虽然拿到了驾照,学会了开车这项技能,但我并没有独自安全的开车去自驾游的能力。

如果我要培养这项能力,我还需要针对独自开车去自驾游这个问题做很多的学习提升。所以,要形成能力,还需要我们运用相关技能去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慢慢的形成解决该领域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们完成了设计培训,有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各种软件设计技能,能设计出一些漂亮的图标、页面了,但这只能算掌握了一些设计技能,此时我们还不具备设计一款产品的能力,我们还需要去实践,用我们的技能去解决一个个真实的问题。

当然,能力也有强弱,它受我们认知广度、所掌握技能深度影响。

5. 方案输出

方案输出对应着我的第五阶段“修补完善”。在上一个阶段,我们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了,随着能力的加深,这个阶段我们便很自然的开始针对问题提出成套的解决方案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了,因为世上并没完美的方案,我们要不断修补完善我们的方案,保持终身学习,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提升我们的技能,磨练我们的能力,优化我们的方案。

时代在不停的变化,没有人能一次性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特别是互联网行业,比如大家常用的微信、抖音、淘宝、王者荣耀等产品都是通过不断的迭代优化。

三、方法论应用探讨

在形成方法论后,我一直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应用实践,后来看到一些比较好的思维模型,我便尝试将我的方法论与这些模型结合,输出通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1. 问题思维-双钻模型

双钻设计模型由英国设计协会提出,该设计模型的核心是:发现正确的问题、发现正确的解决方案。一般应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定义和交互设计阶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合这个模型,我把输出一个产品设计方案的方法分成4个阶段: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设计方案和验证方案。

1. 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对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用户研究、产品规划、竞品分析等等。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挖掘需求、收集需求。

2. 定义问题

定义问题——确定关键问题。这一阶段,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需要根据团队的资源状况作出取舍,聚焦到核心问题上。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产品定位、需求整理、需求分析。

3.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寻找潜在的解决方案。在方案发散阶段,我们不需要过多考虑技术的可实现性,因为在后续环节,一些看似有很大技术瓶颈的方案,可以逐步演化为可施行的开发方案。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需求分析结果进行产品转化,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用一个个的功能去满足需求,从而完成产品的整体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视觉设计等)。这也是我目前的主要工作内容。

4. 验证方案

验证方案——把上阶段所有潜在的解决方案,逐个进行分析验证,选择出最适合的一个或多个。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验证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和正确,如果有问题及时做调整。

四、结尾的话

作为一名资深设计师,我们不仅仅要做好产品表现层的设计,更要有全局意识,学会从产品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去思考产品,做出更为合适的表现层设计。

在日常设计工作中,我们不能仅凭感觉去做设计,因为产品设计是一件非常理性的事,我们要具有底层思维,多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底层原理是什么?这样我们的设计才更具意义,我们的工作也更有价值。

我们都知道,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其实设计也是一样!另外,此次我对产品设计方法论的应用也做了初步探索,今后我将根据我的实际经验,对方法论应用的这四个步骤分别进行详细思考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