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当你对当下工作环境有所不满时,你可能会思考是否需要离职。不过在提出离职之前,你需要先对离职的成本进行评估,判断这一选择是否理智。本篇文章里,作者结合近来的经历,对产品经理换工作这件事情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
我非常喜欢曹大辉老师在一次直播时说的一句话:
一切的选择都有成本,一切的选择都是决策。(献给因为离职问题而看见本文章的你)
最近提了离职,虽说内心不想离职,但是欲望和理智都在驱使我离职走出来。
我静下心,自我思考过为什么。
是对于理智,是让我年轻的我走出舒适区,进入磨难区,去学习,感受“痛苦”。
对于欲望,是让我更加的趋利,赚更多的钱来满足我对于金钱的欲望。
对于焦虑,是我低学历,以后没钱、没房、没车、没社交以及可能出现的没工作,这些未来的惶恐。
我不是圣人,我只是个懒惰的普通人。一些事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懒惰的我们更想偷偷懒,享受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快感。
但作为自己对自己的承诺,也就有了这篇文章,为什么我要离职。
一、离职要理智
当有“离职”这个想法的时候,就已经代表着自己对当前所处环境的不满。
这不满是多方面的,有薪资、福利、文化、制度等等。
有了想法,我们就要开始真正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有离职的想法。
什么意思?
是薪资不满意?
是公司文化或制度带来的不适?
是无法在公司学习到足够满意的知识了?
又或因为公司出现“麻瓜”让你愤然出走?
将种种问题归结于一点,核心诉求就是我们对于当前“利”的不满足罢了。
因此,当我们出现想法后,不要真的直接离职,而是需要进行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自己有这个想法,这个原因是否能够改变或是自身能够接受。
确实无法改变并且自己也接受不了的时候,那就下定决心做好离职准备。
成本计算
离职不是说离就离了那么简单,我们要思考离职的利弊。
多数时候我们离职换工作只追求薪资上的变化,追求更高的薪水而不去考虑其他成本。
只要新工作薪资大于当前薪资就算OK了。其实并不然。我们做事都有成本,选择做A而放弃B,那B就是A的机会成本。
所以我们要思考A的收益是否大于B(机会成本)。
另一种极端说法,我们的呼吸都是有成本。
在不同地方呼吸,所付出的成本还是不一样的。
同理,为什么我们要换个地方呼吸(挣钱)?
如果不是因为收益大于成本,是成本大于收益,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那是不是慢性自杀?
所以,机会成本是我们都要了解,并学会去计算的。
这也引出下面的问题,离职成本有哪些?
1)显性成本(收益)
- 工资;
- 社保;
- 公积金;
- 补助(餐补、车补、房补)。
显性成本指我们显而易见“真金白银”,说直接点就是钱。
如果说工资和补助这类直接发到手上的钱是短期利益。那么社保、公积金这类每个月按时缴纳的钱就是长期利益。
因为短期利益是直接拿到手上可以使用的钱,同时“钱”恰恰是是我们最能感知到的“成本”,所以造成大多数时候我们只关注短期利益“钱”。
也就出现了因为钱少事多,“欲望”得不到满足,产生离职想法。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罢了。
2)隐性成本(收益)
- 工作氛围;
- 学习氛围;
- 人文氛围。
如果说显性成本中的钱是离职的主要诱因的话,那么氛围就是离职的次要诱因。
赚“利”是我们工作的目的,而氛围是我们完成目的“过程”。因为工作中我们感受最多的是完成目标的过程而非是最终的完成目标。
所以我们除了对钱看重外,工作开不开心也很重要。
人活一世,不就是应该有苦有甜吗,生活已经够苦了,那还不抓牢可以选择的快乐了?
如果说,工作获得的”利“很多,让“利”的开心能够完全抚平工作中的痛苦,那我们人人都是“熬夜王”。如果反过来“利”无法抚平工作中的“痛苦”,那还搞毛早就提桶跑路。
只有给的太多太多的时候,我们才愿意留下来主动接受痛苦。
好的工作氛围,大家会自主地将工作做好。
在主动完成任务后,再将任务细节继续打磨和完善。
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下,帮助或协同其他同事解决其他复杂问题。
大家都是一种欣欣向荣,up、up的状态,所以一个好的工作氛围决定了我们的工作环境。
而学习氛围是大部分初入职场的人最为看中的一点,
甚至说可以不要薪资,只求一个学习入圈子的机会。
学习氛围好不好,主要从几个方面展露。
公司内部的分享会、聘请讲师的讲座、跨部门的分享以及定期的复盘。
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提升自身能力,哪怕你学习习惯不好,当强行被推动分享、输出内容的时候,你都有所收获。
所以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培养我们沟通、学习、复盘等能力。
人文环境是感知的统称,因为我贫瘠的知识难以想到词语去表述,所以先用统称。人文氛围不像工作氛围,大家尽心尽力,相互友爱的好好工作。
不像学习氛围,大家有输入输出,相互交流碰撞思维。
人文环境更多是一种“舒适”感受。工作累了,有电影、游戏、零售、按摩椅让你放松。
工作出现问题,没人谴责你的问题,而是大家先一起尽力解决问题,后续再讨论如何规避风险,不会对你人对否定,只会是对事情的否定等,
感觉就像如沐春风,大家的感觉都是很ok的。因此人文氛围是复合的氛围,决定我们对公司感知。
3)前景成本(收益)
- 岗位前景;
- 能力前景;
- 行业前景。
除去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成本外,还有可以预知,但难以确定的前景成本。
为什么说可以预测?
因为我们可以依据自己知识、经历或经验的储备来进行决策判断,经历经验和知识储备越丰富,那么决策的时候越接近最优(真实情况)。
岗位上,我们要清晰地了解自己还能更近一步吗?
如果要更近一步还需要多久的时间?
我还需要付出怎么样的努力?等等。
最后岗位的高升,显性和隐性(收益)上会有什么改变?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思考决策能力和思考行业前景的方式一样,都是基于自身认知和知识储备进行的。
对于能力我们不要不假思索就直接说我学不到什么,而是反向思考我能学到什么。
这样的好处是尽可能挖掘当前职位有哪些能力还需要我们学习。如果直接想“坏处”反而我们难以发现“闪光点”。
而行业确实是整个前景里面最重要的,在《产品经理找工作:如何寻找满意的工作机会》我阐述过行业的重要性这里我就不过多阐述。
二、决策和思考
经过上面的文字说明,我们了解到如果要离职,我们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有很多。
不光是工资、积累的人情、氛围以及位置的“前景”,用于支付未来的“未知”。
那该如何决策?
1. 先算钱
钱作为最能影响我们感知的存在,我们首先就要先算“钱”,不光是拿到手上的钱,还有其他实际属于我们自己但暂时不在手的钱。
例如:工资、车补、餐补、房补、公积金、社保、商业保险、加班费等。将这些与钱挂钩的费用进行整合,最终计算出最终属于我们的钱到底有多少。
2. 氛围评分
氛围也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我们将对氛围的感受进行1-10分数值化处理。
分别对工作、学习、人文三个方向进行打分。分是我们最不能接受的氛围,而10分是我们最想接受的氛围。
其中1分和10分我们进行保留不使用,之后按照这种思路给分别给我们自己所在的氛围打上分值。
3. 前景思索
前景上我们也按照1-10分的计算方式进行理性判断,但是因为前景更靠个人认知的关系,不同人相同事物,认知也会是不同的,我简单说说我的评分思路。
1)岗位看同事
看先入职的同事他们的职业进阶如何,如果公司制度清晰,那么职位前景就很清晰。反之,进阶制度不透明、不清晰,那么就要思考自身求平稳还是发展。
2)能力看工作
还是相同的话,不去找不足而去找优点,尽可能说公司哪些能力牛逼,而这些牛逼的能力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再去思考学习这些牛逼的能力,能不能让我们变得牛逼。
3)行业看政策
这个只能靠我们自己培养敏感度,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能力。初级多看看新闻联播,观察能从每天亿万新闻中筛选出来进行播报的时间。中级多看看政务渠道的消息,培养敏感度。高级,高级我还没想到,等我达到中级后再来完善哈哈。
三、终
我自己细细思考上面的几个维度后,虽然内心十分不舍得离开,但我最终还是确定我要离职去换工作,这中间我困惑了我一个多月。
最后我将我离开最主要理由归结为以下内容:
- 过于舒适:工作完全是舒适状态,作为自控力不强的我,太多时间被耗费。
- 薪资问题:完美阐释“钱少事少”的工作,周围朋友的薪资基本是我的2倍。
- 前途无望:本身性质属于外派,虽然坐着同样的事情,但变为甲方的几率过于渺茫。
- 行业崎岖:公司国企背景,内部项目竞标制度,做什么行业完全靠投标而定。落标后做什么行业完全靠后续中什么标而定,没延续性。
- 改变自己拥抱不确定性:我本身条件过差如果要稳步发展,不知道何时才能“出头”,我需要去认识更多牛逼的人,去接触更多的事物。虽然成功几率渺茫,但人就喜欢“小概率事件”。
最后,也希望各位思考自身,在接受自己的同时,也要认识自己的缺点。之后直面自己的问题,不管是通过提升能力去解决问题还是通过扬长避短去规避问题,终归需要直面。
#专栏作家#
Wcof,微信公众号:Wcof(ID:wcofPM),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个普普通通的产品人,关注生活相关的行业,擅长将复杂或难以理解的内容,抽象成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