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计划从4S店买一辆新车,正准备和汽车销售讨价还价,请问,你是会选择“强硬”还是“友善”的谈判策略?你认为哪种策略更有可能为你省钱?
最近,来自悉尼科技大学的两位行为经济学家Yola Engler和Lionel Page完成的一项研究便探讨了这个问题,并发表在《理论与决策》杂志上面。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通过一个讨价还价的游戏模拟一个典型的谈判过程。研究结果发现,谈判的成功或失败不仅取决于谈判桌上的最终报价,还取决于谈判过程中出现的动态。具体而言,谈判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谈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强硬”和“友善”间的平衡。
谈判中的“胆小鬼”博弈
讨价还价在经济和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关于大量经济学文献发现,讨价还价的结果何取决于讨价还价能力、退出选择和讨价还价者的偏好。然而,人们对谈判过程本身却知之甚少:什么是好的开始出价,你应该坚持多长时间,当陷入僵局时,你应该改变多少出价?在真实的经济情况下,谈判往往似乎是一门需要专业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艺术。它们的典型特征是信息不完整,以及使用难以衡量和量化的信息。因此,研究该领域的谈判过程具有挑战性。
西方世界常以“Chicken”来指代胆小鬼,这一名称的由来起源于一种危险的游戏。游戏规定两名车手需要在同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相向而行,如果两人都不转弯,任由车辆碰撞,则两名车手都会死亡;但如果有一人选择转向,则代表他因胆小而输掉游戏,会被没有转向的一方戏称为“Chicken”。类似的局面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以至于研究博弈论的学者们专门将这个游戏命名为“胆小鬼博弈”,并在政治学、经济学中广泛运用。
当然,这个博弈局面并不是单纯的比拼谁的胆子更大。博弈论专家们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即一方率先表达出自己的强硬态度,你可以当着对手的面,将自己汽车的方向盘拆掉。这样的方式旨在告诉对方,自己已经没有了转向的可能,只能走直线,选择权现在在对方手中:转向,输掉游戏;或者不转向,双方撞车。对方当然不希望真的发生撞车,因此大概率会选择转向。主动放弃自己的选项,将唯一做Chicken 的可能性留给对方。
国家之间的博弈也经常使用这样的策略,例如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双方都强硬表示,一旦发生战争,本方将动用的核武器规模能够确保对方毁灭。毕竟谁都不愿意真的毁灭人类文明,因此最终仍会走向和解。
始终保持理性是可能的吗?
上述博弈能够成立,都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即博弈双方都足够理性。毕竟在面临个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局面下,人往往是非常理性的。但在日常生活的博弈中,人还能始终保持理性吗?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前提如下:某人提供给A和B两个人100元钱,由A来提出分钱方案,B来决定是否接受。若B接受A的方案,则按照该方案分配这笔钱,两人各有所得;但若是B否决了A的方案,则这笔钱会被收回,两人都拿不到。那么A应该提出什么样的分配方案呢?我们不妨代入B的角色来思考,假如A提出五五分成,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皆大欢喜。但若A提出自己要占90元,分给B的只有10元,那么B往往宁可不要这笔钱,也不会选择妥协。
这就带来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如果双方都是理性的博弈者,那么B就应该接受这个方案,毕竟即便只有10元,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对此,悉尼科技大学的Lionel Page教授指出,之所以这个博弈没有形成所谓的“纳什均衡”,是因为博弈的双方不总是理性的、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Page教授还将上述场景设计成了相应的实验,以探究在谈判和博弈中,方案提出者的强硬态度是否会影响最终的博弈结果。
研究过程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选取了178名被试参与“分钱实验”,历时6个月,共分10个实验阶段。每个阶段都抽取被试扮演分钱方案的“发起者”和“响应者”,以10美元为资金进行博弈。规则如下:发起者率先提出自己的方案,由响应者来评估是否可以接受。若响应者选择不接受,则可以向对方还价,再由发起者决定是否接受还价。最终达成一致,则可以按双方都认可的方案来分掉10美元;但若未达成一致,则10美元会被实验者回收,双方都没有任何收益。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当发起者要求分走的金额≤5美元时,大部分响应者都会接受该方案。当发起者要求分走的金额>5美元时,响应者的接受率则迅速下降。而当这一金额上升到7美元的时候,响应者同意该方案的概率几乎为零。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当响应者发现自己的份额低于5美元时,会发生“报复性还价”的行为,其报价的平均值随着发起者初始报价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者提出,在经典博弈论的“理性人”假设下,发起者的初始报价不应该影响最终的博弈结果,因为响应者有一次拒绝该提议的机会,且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但事实上,过高的初始报价不但会被响应者认为是一次“恶意的试探”,同时还会触发报复性还价,导致合作失败。研究者据此建议,为了达成一次成功的交易,初始报价不应太高,避免因为过于强硬的态度,招致对方的反感。
以前在谈判研究中,针对初始报价的影响存在两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较低的初始报价起到了“锚”的作用,将最终报价推向首次报价的方向。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一个更合理的初始报价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因为它不会破坏气氛,危及协议。而该研究则同时支持了以上这两种观点。
最后,Page教授说:“我们发现有一个小窗口,即出价低于平均分成,但又不至于低到引发负面情绪。在这个时候开始谈判被认为是‘公平的游戏’。”总而言之,要达成一个好的交易,你的开价不能太硬,否则你可能会面临恶意还价的风险,但也不能太软,否则你可能会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