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里,子君的妈妈和老崔情投意合,但老崔常年在国外的儿子认为子君妈妈是为了钱财和房子才跟老崔在一起,因此强烈反对两人的婚事。老崔因黄昏恋受阻,患脑溢血昏迷不醒住进医院。
提到婚姻,大家的关注点更多在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婚姻关注较少。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离婚/丧偶老年人的数量在逐年增长。1995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离婚/丧偶老人的数量为3198万人,到了2017年,已经增加至4726万人。“老年再婚”的话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离婚丧偶老年人是个庞大的群体,但是,老年人再婚的比例却非常低。据统计,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再婚有配偶的比例仅为2.17%。那么,老年人对再婚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看待自身再婚问题的呢?
根据一项全国代表性的老年人调查,我国老年人对再婚的态度整体上比较消极,仅32%的老年人赞成老年人在伴侣去世后再婚。影响老年人对老年再婚态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子女和经济是两个重要因素,正如《我的前半生里》里子君妈妈和老崔的故事。
出于“现实”的考虑:经济状况与老年再婚
经济状况是制约老年人再婚的重要因素。以房产数量和经济独立性作为指标,老年人经济状况越好,越可能赞成老年再婚。
随着房价的攀升,房产已经成为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障属性和安全属性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是否拥有房产及房产数量直接影响老年人对晚年自我生活的掌控,反映到数据结果上表现为:拥有房产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概率大幅提升,且房产越多,老年人赞成比例越高。没有房产的老年人中仅有18%赞成老年人在丧偶后再找老伴,而在拥有2套及以上房产的老年人中56%都赞成老年人再婚。
经济独立性的分析结果同样证明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再婚态度的显著影响。相比老年生活需要依赖家庭成员支持、经济不独立的老年人,经济独立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明显更高。
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再婚态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我们研究显示,这种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群中,在经济状况比较好的老年人群中则没有性别差异。以房产数量为例,在没有房产的老年人群中,女性老人赞成再婚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老人。
以往研究认为,经济资源匮乏会刺激老年女性的再婚需求,甚至在老年再婚中出现“保姆换养老”现象。但我们发现,经济条件较差的女性老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最低。虽然老年人对再婚的态度与实际面临离婚/丧偶情境时的再婚决策之间存在差异,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仅从内心意愿而非现实约束来看,经济状况差的老年女性再婚态度最为消极。
▲来源:www.pexels.com
来自子女的“甜蜜负担”:代际因素与老年再婚
传统的中国式婚姻中,父母对子女择偶和婚姻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反过来看,成年子女是否会影响老年父母的再婚态度呢?中国家庭具有明显的“去个人化”特征,使得“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这对于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成立。
是否有健在子女及其数量显著影响老年人再婚态度。没有子女的老年人赞成老年人丧偶后再找老伴的比例最高,而随着老年人子女数的增加,他们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老年人子女越多,意味着他们在再婚问题上需要考虑的“意见来源库”越大,顾虑越多,家庭财产关系越复杂,导致老人不倾向赞成再婚。
▲来源:《我的前半生》截图
子女的性别结构也会影响老年人对再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只有儿子健在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明显高于只有女儿的老年人以及儿女双全的老年人。
为什么子女性别结构对老年人再婚态度会有影响呢?有可能与儿子相比,女儿情感更加细腻,且只有女儿的老年人与子女关系亲密程度高出只有儿子的老年人,因此子女性别结构可能通过代际关系的亲密度影响老年人再婚态度。同时,涉及到我国传统的家庭财产分配制度,没有子女的老年人在此方面没有困扰,而儿女双全的家庭财产关系更加复杂,老年人对因再婚带来的家庭财产分配阻碍也更加敏感。
与子女关系的亲密程度同样影响老年人的再婚态度。有感情亲密子女的老年人赞成再婚的比例低于没有感情亲密子女的老年人。与子女关系亲密的老年人一方面可能更加顾虑子女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可能已经从子女身上获得大部分的情感满足,从而降低了老年人赞成再婚的比例。子女的情感羁绊成为老年父母“甜蜜的负担”。
但老年人的再婚态度差异是为照顾子女感受?害怕子女阻挠?还是出于对子女财产的保护?抑或是已经从子女处获得情感满足而不愿再找伴侣?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结语
现有研究表明,婚姻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与独居老年人相比,和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更加健康;与无配偶的老年人相比,有配偶的老年人幸福指数、安全指数都更高。
再婚可以帮助离婚/丧偶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保障、减轻子女负担、减轻精神孤独和满足生理需要的有效路径。但是,目前无论是从老年人自身观念,还是社会舆论,抑或法律制度层面,都尚未形成老年再婚友好型的环境,让老年人“老有所伴”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来源:www.pe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