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一、行为描述

小孩把玩具或其它杂物放到嘴巴里,有时候咬着这些玩意来回跑,有时候咬着这些玩意在蹦床上乱跳,有时候咬着这些玩意冲着你笑或叫。

另外一些相关的行为包括,把嘴贴在镜子上、门上、地板上或其它你觉得不该用嘴贴的地方;咬玩具、咬桌子、椅子、鞋子、袜子及其它你觉得不应该咬的东西。

二、为什么会让你上头?

  • 第一,你觉得不安全,万一吞下去就麻烦了。

  • 第二,你觉得不卫生,这些玩具或杂物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活着肯定沾满了灰尘,显然是很脏的。

  • 第三,你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玩法,玩具本来就不应该放在嘴里,要按照玩具本来的玩法来玩。

  • 第四,你觉得这很异样,看起来就很讨嫌,异样有时候就足以让你上头。

  • 第五,你怕别人看到后说闲话,让人觉得你的娃是个怪胎。

  • 第六,你觉得小孩是故意向你挑衅,故意要惹你生气。

三、有没有理由上头?

  • 第一,如果你觉得不安全,应该想办法避免,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味斥责或大打出手,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有可能导致问题恶化。

  • 第二,要意识到,小孩有时候接触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卫生的东西,也没那么糟糕,医学上就有一种“卫生假说”的理论,简单说就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不是要鼓励小孩这么做,而是说大人不需要大惊小怪。

  • 第三,玩具本来就有多种玩法,因为玩具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就上头,大人就有点刻板了。

  • 第四,把玩具或其它杂物放进嘴里,这只是表象,大人不应该被表象牵着鼻子走,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表象背后的原因。搞清楚原因,绝大多数的异样其实就不那么怪异了。

  • 第五,嘴巴长在别人身上,不让别人说闲话,这不可能。家长要关心小孩成长的真问题,而不是别人的评论。

  • 第六,小孩是不是故意向你挑衅呢?其实不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小孩这么做的原因。

四、小孩为什么这么做?

  • 第一,寻求口腔刺激。对于一些小孩尤其是孤独症儿童,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口腔刺激欲罢不能,这实际上属于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

自我刺激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有两点是很明显的,一是自我刺激行为让小孩感到舒适,能够释放压力或者获得安全感;二是因为无聊,没有其它可以吸引他的游戏和活动。

  • 第二,寻求你的关注。既往的经验让小孩意识到,只要他做出这个行为,你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即使这种注意力带来的后果是一顿呵斥或胖揍。

其实不仅仅是小孩,大人也一样,有时候我们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也会做出一些看起来很愚蠢的举动,即使得到的关注是负面的,那似乎也比默默无闻、无人关注来得好。

总之,小孩的目的不是为了惹你生气,他要么是控制不住,要么就是想要你关注他。

五、你该怎么做?

  • 第一,做好风险预防。在居家环境下,把一些有可能让小孩噎住或咬爆的小玩具、小部件收好,防止小孩把这些东西放到嘴里。

  • 第二,发现小孩正准备把玩具或杂物放进嘴里,正要把嘴贴向不该贴的地方,冷静而迅速地进行温和的阻拦,然后用更有吸引力的游戏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

  • 第三,如果发现小孩已经把具有明显风险性的玩具或杂物放进嘴里,冷静而迅速地想办法让小孩吐出来,然后转移他的注意力。

  • 第四,确认小孩嘴里的玩具或杂物不具有明显的风险之后,可以让他自己玩一会儿,大人沉着冷静、迅速地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如果判定小孩只是寻求口腔刺激,就让他稍微玩一下,最新的研究表明,自我刺激行为也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一段时间后他还没有吐出来,再冷静想办法让他吐出来,或者大人直接平静地把玩具拿出来,如果可行的话,然后用更有吸引力的游戏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

如果判定小孩是为了寻求你的关注,先不要关注他,假装没看见,让他发现这种行为没办法吸引你的关注。等他停歇下来,迅速跟他玩起了。如果小孩没有停歇下来,转而变成一种自我刺激行为,则参照自我刺激行为的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 第五,平时就要给予小孩足够的关注,想方设法跟他玩起来,减少无聊和不被关注的时间,实际上就能大大减少小孩的此类行为。

记住,问题往往在大人身上,而不在小孩身上;关注点不应该在行为表象上,而应该在行为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