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所有行为,都会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有所反应,而所有的这些企业行为,又发生在特定的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环境中。
即使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鲜有听到会计学者开始谈宏观经济或者产业经济的时候。作为一种相当古老的管理活动,会计往往是围绕企业的经济核算和对经济行为监督而生,由此而形成的学科和研究的空间,有着非常大的约束。
不过,陈武朝便是其中独特的一个。他是国内鲜见能够把最微观的财务报表,与产业和经济周期连起来思考,并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当会计的工具理性结合中观、宏观经济的观察,我们或许能打开理解世界运转规则的一扇新窗。
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会计学学者,陈武朝曾在十余家上市公司担任过独立董事,目前,他还是中国人保、贵广网络、芯原股份等公司的独立董事。
在陈武朝看来,微观企业任何时候都处在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之中。以当前财务分析遵循的哈佛分析框架,对企业进行行业、竞争、战略,会计分析、财务分析、预测以及估值时,宏观经济是不能回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可能采取顺周期或逆周期的会计及财务决策,以实现其目标。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及摊销等会计决策,以及资本结构、融资、股利分配、投资等财务决策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陈武朝说。
陈武朝的研究视角,或许能带来新的启发: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走势、政策的演变与影响,其实都藏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反之,结合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同行公司、公司内部人再去探究财务报表,也将看到不一样的上市公司图景。
他将这个视角应用到对国内钢铁行业的观察,这个研究也是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之一。项目研究发现: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经常集中进行会计估计变更,比如固定资产折旧变更,有些时候为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从而导致利润减少,有些时候则延长折旧年限、降低折旧率从而导致利润增加。这些变更的原因,一方面是其行业周期性特点所致,另一方面则可能为了平滑收益、降低利润波动。
而透过公司财务报表,还能通过应收账款、现金、预收款这三个往来项目比例的变化,穿透公司在上下游博弈的状况,描摹出一个行业的发展图景。
陈武朝在课堂上最爱举的例子是,如果企业强如茅台,其与客户打交道的经营模式是“先收款再发货”,财务报表上更多体现为“预收款”;如果企业不够强,一般采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如果客户更强势,企业报表上更多体现为“应收款”。财务报表,能够折射企业的行业地位。
通过报表分析企业,是财报分析的一个方面,而对于财报数字本身,有很多值得讨论的空间。
从盈余管理到财务造假,企业很容易掉进财务陷阱。因为财务报表的编制,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客观,如果试图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的看法,或影响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一些安排如薪酬、退市、再融资等时,就有了相关动作的动机。
在陈武朝看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得到解释。但盈余管理又和利润操纵、财务舞弊不同。陈武朝说,真正的价值管理应该基于价值创造、价值发现。
MIR:您的很多学术研究都是围绕经济周期与盈余管理、内部控制,为什么是这个领域?
陈武朝:宏观经济运行有周期性。微观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处于经济周期的某一阶段,其会计行为、财务行为不仅受公司治理、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可能采取顺周期或逆周期的会计及财务决策,以实现其目标。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及摊销等会计决策,以及资本结构、融资、股利分配、投资等财务决策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分析财务报表时很难不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所依赖的专业判断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如果试图误导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的看法或影响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一些安排如薪酬、退市、再融资等时,就产生了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盈余管理来解释。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防止企业管理层财务舞弊或利润操纵。监管部门要求主板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动因就在于此。之所以关注经济周期、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说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分析财务报表。
MIR:此前“通信专网”事件,这些公司上游预付款无法收回,下游的客户拒不付款。导致了数百亿的上市公司资产消失,公司市值也大幅下跌,事件还涉及到很多知名的国有企业,对于这个事件怎么看?
陈武朝:第一,这几家上市公司专网通信业务的商业模式存在较大风险,可能会产生较大金额的损失。
从瑞斯康达披露的信息看,其商业模式主要是,上市公司作为生产商先与下游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收取10%的预收款,再与下游客户推荐或认可的上游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支付90%预付款或全款,支付预付款后5-150天收货,生成完成后交付给下游客户,产品交付周期通常为9个月左右。该业务毛利率为20%左右,资金需求量大且回款时间长。
上市公司涉足专网通信,带来的收益是,收入和利润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存在的风险是,上游供货商违约会使公司预付账款存在不能收回或转换为存货,严重时预付账款甚至无法收回;下游客户违约则使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存在坏账风险、从上游采购的存货无法转化为收入。
第二,这几家上市公司专网通信业务客户并非最终用户,其向上市公司采购的主要目的是再次销售。如果下游客户不能及时从再次销售中收到货款,可能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较大损失。
这几家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专网通信业务客户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隋田力没有关联关系的公司。从瑞斯康达及其年审会计师事务所对上海交易所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宏达新材对深交所年报问询函的回复公告内容看,这几家公司并非最终用户,向上市公司采购专网通信设备的主要目的是再次销售。
另一类主要是隋田力控制的或与隋田力有关联关系的公司,如上海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天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神禾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航天神禾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隋田力控制的公司主营业务为通信,也不太可能是最终用户。
从瑞斯康达披露的信息看,行业专网客户主要为金融、交通、电力及其他能源等行业用户,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油、金风科技、上海高速、山东高速、浙江高速、北京地铁、广州地铁、天津地铁等。
这些公司多为国有控股公司或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财务状况比较健康,采购业务相关内部控制通常比较健全,一般会直接向经营专网通信业务公司的企业采购,即使部分企业通过隋田力控制的公司从上市公司采购,付款也会比较及时,不太可能出现13家上市公司几乎都在今年上半年出现回款困难的情况。
第三,这几家上市公司专网通信业务的上游供货商主要都是下游客户指定的,其中一些为隋田力控制的公司,与下游客户存在重叠,个别公司上游供货商和下游客户均有隋田力控制的公司。如中利集团,上游供货商上海海高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隋田力,下游客户航天神禾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航天神禾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是隋田力。
第四,从披露的信息看,专网通信业务贸易链条较长,上市公司专网通信业务上下游均有隋田力控制的公司。如果隋田力控制的某个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其他公司资金正常周转势必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上市公司回款,给上市公司带来损失。
我认为,这些上市公司之所以涉足专网通信业务,可能是基于做大收入、提升市值的动机。至于为什么选择专网通信业务,可能还是考虑到这种业务是“以销定产”,业务毛利率比较稳定;下游客户主要是信誉较好的国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的肯定,且收款有保证。这种看法忽视了下游客户并非最终用户、能否回款取决于能否再次销售出去。
隋田力控制的公司是否涉足欺诈,上市公司业绩是否涉足造假,有待上市公司披露更多信息、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专网通信业务上下游调查。
MIR:企业盈余管理算会计操纵吗,边界是什么?
陈武朝: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财务舞弊不同。盈余管理是管理层通过会计手段或安排交易,试图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的看法或影响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一些安排如薪酬、退市、再融资等。
利润操纵是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漏洞和模糊定义达到特定的财务报告目的,是对会计准则的一种滥用。财务舞弊虽然也具有机会主义的动机,但比利润操纵行为更为严重,是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其行为不仅超出了会计准则的框架,而且还可能触犯刑律。
所以,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框架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或变更,达到特定的财务报告目的。
MIR:市值管理很热门,真市值管理是什么?怎样实施的?
陈武朝:市值管理是客观存在的。市场管理应该基于价值创造、价值发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或管理层通常对其股票市值都有一个可接受的区间,超出该区间就认为股票价格低估或高估了,从而就可能采取一定的措施。
市值管理的根本应该是价值创造即提高公司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辅之以股份回购/增发、增持/减持、股权激励、股利分配等手段,以使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合理的体现。内在价值得不到有效提高,其他手段即使有效果也只是暂时的,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不只年报,有些公司半年报出来之后也会和投资人沟通,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方式。
信息披露、投资者调研、路演等手段有助于价值发现,但决定市值高低的最终还是价值创造,或者说是业绩。至于通过应计项进行盈余管理,由于并不影响现金流,所以短期来说可能对股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长期看无助于提高市值。
现在不只年报,有些公司半年报出来之后也会和投资人沟通,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方式。
会计•变革
MIR:会计学有没有经历过所谓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范式变迁?
陈武朝:进入数字时代以来,财务会计并未发生显著的范式变迁。确认资产仍强调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拥有或控制以及资产的取得是源自过去的交易或事项。
因此,数据资产、客户关系、用户关系、渠道、品牌等无法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除非通过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获得。
MIR:比如数据资产是虚拟的,在新的生态经济的框架下,这些价值好像无法在报表里得到反映,是不是这个行业科目本身需要做一些改变?
陈武朝: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比如说像同花顺这样的公司,有很多数字资产,报表上最大的项目则是货币资金;再比如知网,这些论文、数据库算不算公司的资产?现在很难确认。财务报表是看不出来的。所有数据公司都面临这个问题。
因为会计是用钱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企业所有的活动,在这个情况下,会计相当于采用了一种“无为”的方式:如果说不清楚值多少钱就不说,就不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会计这么做简洁、明了。
所以迄今为止,会计对资产的界定仍然强调资产是过去的交易发生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强调交易发生。如果看腾讯可能更典型:微信是腾讯自己研发的,不是通过交易取得的。微信的价值是多少?这在腾讯的报表上是不体现的。
MIR:在学界,有没有在报表上,类似重新定义资产、重新定义利润的呼声?
陈武朝:一直以来都有这种呼声,实际上也有一些进展。目前,像会计在反映报表当中的资产时,最早都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现在扩大到对满足条件的资产可以用公允价值量。
今天,市场上在交易的有价证券即金融资产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刚才提到这些数字化的东西,现在还解决不了的原因,在于很难确定它们的价值到底是多少。会计师也会强调,如果非要反映它们,我的身份可能就变成评估师了,所以这里还存在角色的身份问题。目前,我们还是这么做的,估计相当长时间还将这么做。
其实,会计一开始就定了一个原则:如果这东西不是为了卖的,就不去估值,这是持续经营的观点。现在会计没有办法确定平台的价值,一旦有公司收购平台,就有定价了,就可以变成收购方的资产。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基于工业时代设计的这套会计模式,现在正遭遇挑战。总体上看,折旧、摊销等概念是会计反映工业时代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存货也很明显是制造业的产物。企业微观的商业模式,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现在的商业模式和几百年前大不相同,但会计现在做的改进还是比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