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起死回生的晚期患者

30多岁的阿峰,他和老婆俩人都是河北县城的医生。本来家庭幸福,儿子也很可爱,但谁也想不到,年轻医生自己也得了癌症。2018年,阿峰突然被诊断晚期肺癌,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不仅双肺都有肿瘤,而且淋巴结和脑部也都出现了转移灶。情况看起来很糟糕,从以往经验来看,这样的晚期肺癌能活过5年的人不超过10%。

年轻人的癌细胞往往生长特别迅速。确诊后仅仅4个月,阿峰有一天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去医院发现脑内出现了积水,阿峰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医生几乎一筹莫展,下了病危通知书。外科医生说可以考虑手术,但风险巨大,很可能再也醒不过来。做手术可能死,不做手术肯定死。两个选择摆在家属面前,都很糟糕。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峰回路转:阿峰的基因检测结果出来了,他是ALK阳性!

这类肺癌患者算是最幸运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有对应的靶向药可以用。

阿峰的家人果断放弃手术,选择了二代ALK靶向药。短短五天后,阿峰就醒了过来。连续服药大半年以后,他肺部和脑部的病灶都几乎全部消失了。他看起来就和正常人一样,又返回了医院工作,加入了疫情防控的前线。

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是因为经常有人问我:“菠萝,得了晚期癌症,是不是肯定活不了多久了?”

阿峰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然不是。

我经常说,大家一定要明白,癌症不是一种病,而是成百上千种病的集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癌症,即使到了晚期,也有可能被新药长期控制,成为慢性病。

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往五年生存率只有4%左右,确实非常凶险。但最近10来年,科学飞速发展,伴随着多个靶向药,免疫药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这类患者的命运,长期带癌生存的晚期患者已经越来越多。

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了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阶段。医生不再是简单粗暴地使用手术+化疗+放疗这三板斧,而是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最佳治疗方案。

如果诊断肺癌,大家首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亚型。比如,是小细胞肺癌,还是非小细胞肺癌?如果是非小细胞肺癌,是腺癌,还是鳞癌?是EGFR基因突变,还是ALK基因融合突变?

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癌细胞已经转移的晚期患者,如果携带ALK融合突变,并且能正确轮换使用靶向药,他们平均生存时间已经接近7年!

注意,这是平均时间。事实上,一部分患者已经可以带瘤生存10年以上。

ALK融合突变肺癌

得肺癌当然是不幸的,但如果是ALK突变亚型,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ALK突变,有个外号叫“钻石突变”。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因为它在肺癌中比例相对低,另一方面,就是针对ALK的靶向药对这类突变患者的效果好,不仅生存期显著延长,而且生活质量也比较高。

中国肺癌最主要的一大类,就是肺腺癌。而中国肺腺癌中,整体上3%~7%属于ALK融合突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患者群体中这个比例显著更高,比如年轻患者、女性患者、和不吸烟的患者。前面的阿峰,就是一个不吸烟的年轻患者。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ALK融合突变亚型呢?

简单的说,主要是靠各种ALK相关的检测。

目前检测肺癌ALK基因的常见方法有好几种,包括二代测序、PCR、IHC、FISH等。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其中1~2种检测方式。如果晚期患者确定是ALK融合突变,那么治疗的首选就不是化疗,而是ALK靶向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第一次检测结果是阴性,医生可能会让患者换种方法再检测一次。这背后的逻辑是因为任何技术都有“假阴性”的可能。如果因为技术原因或者偶然因素出现一次漏检,而导致没有用上合适的靶向药,对患者影响很大。

尤其是对更可能携带ALK突变的患者,比如年轻、女性、不吸烟的患者,如果并没有发现别的突变,那么多用一种技术来确定到底有没有ALK突变,是有意义的。

中国已经有多个ALK靶向药上市。它们的效果有时堪称神奇,我亲眼见过已经咳血的晚期患者,在用药短短两天后,症状就明显缓解。

那么ALK靶向药的起效机制是什么呢?

通过有效地阻止ALK突变癌细胞的生长信号,它能真正地“饿死癌细胞”。

ALK基因的融合突变,会在细胞内持续传递生长信号,推动癌细胞的快速分裂。而ALK靶向药物,就像干扰器,专门打断这种生长信号。没了生长信号,癌细胞就彻底蔫了。

最早上市的一代靶向药叫克唑替尼。它的效果不错,70%以上携带ALK突变的患者肿瘤都显著缩小,远好于化疗。但和别的靶向药一样,克唑替尼面临耐药性问题,平均使用1年左右会出现。

尤其麻烦的是脑转移。ALK突变肺癌特别容易发生脑转移,而研究发现,超过50%的患者都是因为脑转移,而不得不停止使用克唑替尼。这一部分原因,是克唑替尼药物进入脑部的能力有限,无法很有效地抑制肿瘤。

最近看到另一个年轻女孩的故事,也是最开始用克唑替尼效果很好,连续用了五年。但最终还是出现了耐药,发生了脑转移。

为了解决耐药的问题,科学家开发了多个二代ALK靶向药物。在中国已经上市包括阿来替尼、塞瑞替尼、恩莎替尼等。

这些药物比起克唑替尼有了进一步的优化。它们不仅可以用于二线治疗,让很多对克唑替尼耐药患者的肿瘤再次得到控制,也越来越多被直接用于一线治疗,也就是用于新发的患者,目标是延迟耐药的发生,产生更持续的效果。

比如在著名的代号为ALEX的大型临床试验中,300多位刚诊断的ALK基因融合晚期肺癌患者,50%用一代的克唑替尼,50%用二代的阿来替尼。

结果显示,使用二代靶向药阿来替尼的患者,高达83%肿瘤都显著缩小。长期追踪发现,这些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高达34.8个月,接近3年!五年生存率也达到了62.5%,也就是说62.5%的晚期肺癌患者,5年后都还活着。这是非常让人振奋的数据。

很关键的,是它对脑转移也有不错的效果。

最开始故事中的阿峰,就是肺癌脑转移后昏迷,然后直接用了二代ALK靶向药。用上新药后,仅仅五天,就从昏迷中醒了过来,各种症状也有明显好转。

正因为这些数据,现在的治疗指南中,都已经把二代靶向药作为一线治疗的重要选择,甚至是优先选择。尤其是对于脑转移患者,由于二代药物入脑能力更强,或许直接使用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临床决策很复杂,不仅有科学,还要考虑经济等诸多问题。具体怎么选,请大家和主治医生多商量。

ALK靶向药不仅有一代和二代,还有三代和四代,未来应该都会在中国上市。在科学指导下,这些靶向药的轮换使用,有望让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

还值得一提的是,以前ALK靶向药很贵,但现在包括克唑替尼、阿来替尼在内的多个ALK靶向药都已经被纳入了医保,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2021年医保续约谈判正在进行,希望它们能顺利续约。

癌症变成慢性病

ALK靶向药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

除了ALK靶向药,还有针对其它基因突变的EGFR靶向药、RET靶向药、MET靶向药、KRAS靶向药等等。

对于不适合靶向疗法的患者,也不要绝望,因为还有免疫疗法。尤其是PD-1/PD-L1抑制剂,给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机会。特别有意思的是,适合免疫疗法的患者,正巧是以前不适合靶向药的那群人,包括很多抽烟的肺癌患者。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是打开了一扇窗。

可以放心地说,越来越多晚期肺癌,已经成了一个慢性病。现在病人的关注焦点,已经从“活下去”,变成了“活得好”。

当一个药需要用好多年的时候,我们对它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希望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可控,不要影响正常生活。比如,不要影响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也不要影响其它慢性病药物的使用,等等。

还是拿ALK药物做例子。现在上市的靶向药有好几个,在选择的时候,除了价格和疗效,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也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

比如,有的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癫痫、肝病等问题,需要长期服药,自然不希望用了抗癌药,就不能用其它药了。在这一点上,新一代ALK药物,比如阿来替尼,比起一代药物有了明显的改善。越来越多慢性病患者能顺利地同时用药。

总而言之,大家如果需要服用别的药物,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医生。这会直接影响你的最佳选择。

肺癌依然是中国的第一大癌症类型,但已经不再等于绝症。通过精准医疗,通过科学的药物轮换,越来越多患者会实现带瘤生存。高质量地活过3年,5年,甚至10年,并不是白日做梦。

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更多癌症变成慢性病。

致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