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编辑导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如今出现的产品越来越多,其更新迭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想要跟上这种更新速度还需要时间来适应,而对于老年群体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无障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妈妈问你微信账单应该在哪看,你应该怎么回答?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用手机就可以订外卖、缴水电费、买衣服。互联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给一些人带来了不便,特别是老年人用户群体。

一、互联网版老无所依

之前我有次回家,我奶奶说她家电视机不能放了,让我去看一下,我发现原来是机顶盒需要重新授权。

繁琐的操作流程

怎么才能重新授权呢?

首先得扫码关注“卫星直播中心”微信公众号,然后在公众号菜单的会员专区里找到重发授权,输入加密卡卡号进行重发授权。这一长串流程,我奶奶根本无法完成,因为她根本没有微信。

互联网在给年轻一代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似乎成了老年人生活中难以逾越的大山。截止到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将近2亿老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

他们因为不会使用乘车码而无法搭乘公交车,不会使用微信点单而无法就餐。

去年12月份,工信部发布通知,将在今年1月份开始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和设备不足是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其中48.9%的用户因为不懂电脑/网络而无法上网。

如果可以提供无障碍使用的上网设备,可以转化30.1%的非网民,老年人对无障碍的上网设备有很强烈的诉求。

互联网行业自身也对无障碍的上网设备有诉求,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期已过。

而中老年用户群体目前渗透率还很低,是有着巨大增量的蓝海市场。2020年3月到6月,3个月内我国50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从16.9%提升到22.8%。

二、APP适老化改造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他们看不清手机屏幕、耳朵背、记忆力差,这些都阻碍了他们正常使用互联网产品。我有次去线下做过推广,那些使用iPhone的老年用户很难成功安装app,因为他们根本不记得appstore的密码。

目前支付宝、滴滴打车、淘宝、酷狗音乐等这些产品都做了适老化改造,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几个特点:大字体、高饱和度配色、功能精简。

1. 大字体、大图标

老年人视力下降,经常会出现看不清屏幕的情况。所以这些产品界面设计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大”:大字体、大图标。滴滴打车的“关怀版”中,字体明显比普通版要大一号。

甚至酷狗音乐做的老年人版本更为直接,名字就叫“酷狗大字版”。

2. 高饱和度配色

老年人视力下降还体现在视觉信息加工能力下降,他们很难区分浅色物体。

例如:酷狗音乐普通版中,播放模式菜单和切歌、播放/暂停按钮带有一定的透明度,这样做融入了背景,给用户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可能会看不清。

所以在老年版中,播放模式菜单和切歌、播放/暂停按钮都选择纯色块样式,从背景中凸显出来。

相同的页面,老年版中会引入更多的高饱和度的配色,帮助老年人识别。对页面进行高丝模糊处理,会发现明显的色块。

我第一次用酷狗音乐老年版,看这个界面,恍惚间我以为自己是在拼多多里听歌。这也难怪,因为双方的用户群体是有一定重合的,拼多多的主要目标就是下沉市场。

2019年,拼多多的泛中老年人群渗透率达到31.8%;同年9月份,45岁以上中老年日活用户已经达到拼多多整体日活用户的10.50%——这些数据都超过了淘宝和京东。

3. 功能精简

老年版产品对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精简,所以除了大字版,老年版还有另一个别称,就是精简版。

例如:老年版的酷狗音乐里没有歌曲评论,因为老年人听歌的场景更加的纯粹,听歌就是听歌,不看歌曲评论。支付宝老年模式中,只提供了健康码、付款码、充话费等老年用户几个常用功能。

滴滴打车老年模式中,只能打车、不能拼车,不能搭顺风车。

三、认知障碍

我们发现以上所有的这些改造都可以归纳到为了照顾老年人不断下降的身体机能而做出的调整,眼睛看不清,就把字体放大点,颜色调亮点;耳朵听不清,就提供了一键最大声的功能。

但是用户不会使用一款产品,或者说在体验一款产品的时候遇到了障碍。可能不止是生理机能下降造成的障碍,还包括认知层面。

有次在南京南站,我正在自助取票机前排队取票。前面一个阿姨回头问我能不能帮她取票,她说她车票打印不了。我凑过去一看,发现她没有关闭“购买保险”的弹框,所以点击“打印”按钮没有反应。

其实这个弹框样式很明显,特别是“不购”和“购乘意险”两个按钮,不存在看不见的问题。只不过这位阿姨秉持的理念是“所见即所得”——我看到“打印”按钮,那么就应该是可以点的。

她不懂模态弹框需要先关闭,才可以在页面上进行操作。在她的认知中,没有层级的概念。

前段时间,公司做了一个地铁免费乘的活动,我给很多朋友都推荐了。结果很多朋友到地铁口了,掏出手机扫码准备进站了,发现不能用,因为需要绑定银行卡。他们的想法很简单:银行卡是扣钱的,既然免费为什么还要绑定银行卡?

——这真的是一个灵魂拷问。

认知障碍往往比生理机能上的障碍更难克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这里的社会人指的是心理学层面的“社会人”。

心理学上将人分为自然人和社会人,自然人一般指的是新生儿,他们不具备社会属性。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所谓的社会化就是在社会情景中学会社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社会规范的方式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例如:饥饿这个需求,社会化的过程教会了我们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吃?

而现在你饿了,打开手机点个外卖就行了,这完全有悖于老人们之前建立的认知和理解。包括手机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违反常识的物件。

2006年,我国手机的百人普及率为32.7部,手机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稀罕事物。而且当时手机和现在的手机,从功能定位和操作界面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手机从一个通讯工具变成了“身体的延伸”。

四、重新社会化

我们再来回答文章开头这个问题,如果爸妈问你微信账单在哪看,你应该怎么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是我爸问我的。我爸妈在老家开了一个烤鸭店,现在很多人买烤鸭都是通过微信付款。他想看看每天的收支情况。我就跟我爸这样解释,微信下面有4个菜单:

  1. 第一个菜单“微信”是聊天的;
  2. 第二个菜单“通讯录”是管理好友的;
  3. 第三个“发现”是朋友圈(当时微信还没有小程序和视频号这些功能);
  4. 第四个“我的”是个人信息汇总。

账单属于个人信息,所以是放在“我的”里。我的频道里有“钱包”楼层(微信在2018年开始,钱包改名成了支付),账单记录钱包流水,所以在钱包里查看账单。

我觉得我这样把微信的产品架构解释给我爸听,更能帮助他从宏观上理解从哪里找账单。但后来想了一下,我这种做法非常的愚蠢。因为我爸的问题就是,在哪看账单。

直接告诉他查看路径就行了,我为什么要解释一堆产品架构上的东西。手机对我爸来说就是一个通讯工具,他被使用微信支付的年轻顾客裹挟着去接受“钱放在微信里”这个事实,但是他根本上没有认可微信是一个可以管理资产的平台。

对于产品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使用方式,当学生意识到了手机可以无限次的拍照,所以他们不再笔记本上记录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直接拿手机拍就行了。

如果有人去研究课题——“论智能手机相机像素对笔记本销量的影响”,说不定会得出有意思的结论。

互联网的兴起,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是一个重新社会化的过程。重新构建对这个社会的认知,远比知道微信账单在哪看的更困难。这点来说,老年人互联网产品无障碍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