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教培限期改为非盈利机构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即将落下,让教育回归非盈利的呼声也令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人担忧不已。
一位民营医疗机构高管向八点健闻提到:投资人特别关心,找了很多院长们访谈,毕竟,教育与医疗都是受政策影响特别大的领域。
曾几何时,民营的教育与医疗都曾是资本的宠儿,而疫情后,几乎双双遭遇重创。
教培关停的同时,民营医疗的日子同样艰辛。
一边厢是民营医院投资的冰点。2020年,境内医院无论是交易量还是交易额,都跌至了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一边厢则是公立医院的扩张潮。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有近20个地区,102家三甲公立医院开启了分院建设潮,床位新增12.8万,投资金额高达1800亿……
无论是对政策方面的担忧,还是公立医院扩张带来的民营生存空间问题,都需要长期考虑、面对、讨论:
医疗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有何不同?当下,社会办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什么?投资和政策的风向如何?在强调公益性的大环境下,在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的情况下,投资医院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生意?
八点健闻采访了政策、资本、产业端的多位资深人士,试图回答以上问题。当下,看清未来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医疗会不会像教育一样一刀切?
赵淳
正好相反,近些年国家出台了20多个相关政策,下发密度大,甚至,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曾说:应该说,国家这些年该给社会办医的政策都给了。目前,除了民营医院用地是否为商业用地还未解决,医疗层面的问题基本都已解决,下一步只是各地落地进度有所不同。
民营医院的经营者不用担心,如果仔细研究这次教育“双减”政策的本质,是针对课外培训,不是社会办教育。因此不会出台限制社会办医的政策,不会影响到规矩投资,按医疗规律运营的民营医院。
从国家层面来说,无论是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行的,为期三年的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还是医保局的DRG支付政策,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是一视同仁的,这些都说明并没有歧视。但是,与公立医院比起来,民营有一些先天的不足,自身能力尚不够强,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质化管理,就是很好的试金石,对民营医院也是不小的挑战。在公立医院占主导的大环境下,民营发展不起来,政策就会继续强化公立。
郭跃
医疗与教育不同,医疗的发展可以消除很多人的焦虑。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包括本身老龄化市场的需求,这些都是比较客观的,需要更多更好的医疗资源区满足他们。
连续三年的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对于民营医院的管理者来说,确实是适应严监管的过程。但是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些要求并不过分,比方说医保资金的监管,你只要按照支付规则,按照病种的临床路径、方法去做,就不会出现问题。而且,医保准入门槛降低,监管趋严,这是个进步。
投资人钱袋是否已收紧?
某资深投资人
大家都会有担心,担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非理性的担心,对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化、资本化的道路的担忧,这样的担忧,目前是没有依据的。
理性的担忧则是,公立体系服务的边界越扩越大。公立资源下沉到小城市,大家纷纷建分院,公立体系越做越大;而且现在非常明确公立医院的特需是允许做的,不要超过10%,但是最后会不会超过10%,这个就不好说了。
民营医院社会办医肯定有它生存的空间,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空间是有多大,空间是继续变大还是会被压缩?大家能感觉到,因为公立医院扩张得太快了,不管是从地理空间来说,还是从所谓的高端、低端来说,民营的空间都被压缩了,这是我觉得这是从业者感到比较心慌的地方。
这是个很现实的一个问题,现在除了走高端路线的专科,或者是非常个别的,公立和民营没有任何差别的专科,比如说眼科和齿科,还有人愿意去投资,对于其他的专科,投资人都是非常谨慎的态度。
张强
非公的人才困境是真正瓶颈。
投资人的担忧其实主要来自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尤其是人才能不能流动,医保有没有同样的待遇,医疗服务价格会不会被管控。很多投医院的投资人,因为这些,已经吃到过苦头了。
总体来讲,社会办医和以前相比,环境已经宽松很多。但是,医生的流动性还是很差。人才流动不起来,没有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就相当于这个市场缺一只脚,这是最后一道关。但整个社会现在大量缺乏医疗人才,就连公立医院自己都缺医生,特别是扩建以后,公立医院之间对人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其实非公的这种人才困境前几年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有段时间,部队医院改制,释放了一部分人才,这一波之后,非公医疗的人才招聘会更难。而且过去几年非公医疗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体制内的医生其实很多都在观望,加上疫情冲击,在现在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下,求稳的心态可能会占据上风,创业的浪潮会降温。对投资人来讲,可选择的项目越来越少。
郭跃
财务投资人更谨慎,战略投资人更偏乐观。
投资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非常关注政策面的变化。现在,他们担心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前景,和5年、8年前,他们看好医疗服务行业其实是一样的。中国的投资人没有谁不关心宏观政策。但是细分来看,财务投资人,各个基金可能考虑更谨慎一些;保险公司,大的央企可能看得更远一点,战略判断上,更偏乐观。
其实对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对这样的一些政策变化,应该有一定免疫力。医疗总是被作为一种最特殊的行业来对待。
投资综合医院是不是条死胡同?
某资深投资人
首先,我们现在肯定不太倾向于投综合性医院,因为综合性医院的效益不是那么好,爬坡很慢,异地扩张的能力也比较弱。
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投资专科,我们会去选在公立医院里,本身医保占比就比较低的这些科室。公立医院保基本,社会办医应该聚焦在非基本医疗领域,而区分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我认为主要是看医保占比。我们还在看的项目,要么就完全没有接入医保,要不就是就医保占比很低。
郭跃
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投资人真正热衷的,是有规模、有历史、发展好的综合医院。复星医疗刚刚在华南地区收购一家800强的综合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这是一家正儿八经的综合医院,也是最近披露的真正的大笔交易。此外,海吉亚要收购吴江永鼎医院,也是很标准的500床的综合医院。
综合医院管理上难度比较大,要面对公立医院的正面竞争,压力比较大,但事实上不损害它的投资价值。我只是觉得,要培养出500张、800张、1000张床位的民营综合医院,在现在的大环境下,难度非常大,但是从资本价值来看,有时候难度大的业态模式,也更能折射出资本的价值。
医保会对民营医院收紧吗?
某民营医院管理者
所有的医院能够有医保支付是最好的,但现在一些投资人在投资民营医疗机构时,会愿意选择一些不依赖医保的专科。
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医保的支付项目数量少,医疗服务价格普遍偏低。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医保拖欠。在医保资金紧张的地区,民营医院靠医保或许会面临医保支付不及时的情况。
非公医疗能够进入医保,得到及时支付,肯定是好事。但有时会看到报道,民营医院有骗保现象,这对整个行业都会伤害很深,民营一旦有骗保现象,公众会诟病“民营是盈利性的,民营是逐利的”。但我观察,在上海的几家医疗机构,这两年医保监管是零扣分,让人很振奋。民营医院如果能按照国家规定,严谨负责地经营,规范治疗,慢慢培养一个品牌,这对整个非公医疗的口碑都有很大的好处。
某资深投资人
大部分现在的民营医院,包括一些综合性医院,都想摆脱对医保的依赖。可以说,民营医院一方面想接入医保,一方面想摆脱对医保的依赖。因为在一开始,如果没有接入医保,便不会有患者来,意味着连摆脱的机会也没有。
只有先有了患者,慢慢让患者能够自付或商保支付,现金流和盈利空间都会很好。但中国的现实是整体的内需没起来,同时,医保覆盖面非常广。
民营医院大家都希望摆脱医保,但面对这个市场,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有意愿购买高端商保的人很少,地区间消费差异非常大,高端商保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所以,如果不在这几个城市,基本上就不要想经营民营医院了。
陈秋霖
在民营医疗服务发展初期,就有政策建议和呼吁:不要过早地让医保去给民营医院报销。但更多的建议是医保必须一视同仁,既然是购买服务,公立和民营都要购买。
医保购买服务,很显然让民营医院在短期内获益,但有人意识到,这对民营医院的长期发展并不利。一方面,因为医保只能按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购买,基本医疗的价格必然是相对低价。因此实践中,实际上大部分民营医院提供的是基本医疗。
另一方面,民营医院有了医保报销,相当于政府买单,就有了保底和配额。由医保购买医疗服务,也就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项目,医保买单,而不是医院从患者那直接获得收入。这样的话,在实践中就会出现一些民营医院会优先考虑“我怎么做,才能获得更多的医保资金”,而不是花心思思考“我该如何更好地服务患者,让他们愿意买单?”
理论上,只要医保能够按照医疗服务效果,甚至价值购买服务,就不会出现这样问题,但当时医保也是在逐渐发展,购买服务和监管方式还比较粗放。长期看,这就给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建的民营医院,刚进入行业还没有很好的品牌效应,医疗服务和技术等各方面也尚未建立,即便有一些好医生、好设备,但真正形成一个有品牌的医院,建成一个体系需要花很长时间。没有医保报销,也许更能在给患者服务上下真功夫。
医院要有公益性,商业模式存在吗?
陈秋霖
从国际经验看,医疗行业就是回报周期长。而且国外的民营医疗,很多都是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不是说它们不挣钱,但是挣了钱不会用来给股东分红,而是发展自身,所以逐利性没那么强。
医疗领域不应该是一个暴利行业,更不应该是一个快钱行业。
现在很多医疗服务机构都是VC、PE投资的,他们都是希望挣快钱,追求短期回报,这是这些资本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样的利益驱动,在医疗领域里这很容易就会诱导过度治疗。快钱资本,就不应该是医疗这个赛道上的主角。这个行业真正需要的是战略投资,更需要非营利性的投资。
近些年,政策一直在“社会力量办医”“社会资金办医”“社会资本办医”之间摇摆。起初说的“社会力量”,后来变成“社会资金”,近几年更强调“社会资本”。这是不一样的,资本是为了获利,“社会资本”的概念更偏向营利性。我个人认为,应当强调“社会力量”,而非“社会资本”。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包括社会资本,但不是全部,实际是更鼓励“非营利性的社会办医”。
我调研时曾发现,民营医院一般有一个负责业务的院长,股东会派一个负责经营的院长——这里的矛盾很大。因为业务院长是对医疗负责,需要遵循医疗规律,往往是公立医院挖来的;而经营院长要对股东负责,甚至对股市负责,考虑的是经营指标,所以就可能会要求多看病人、多开药,多做手术。双方在实践中就有激励冲突。这并非人好人坏的问题,而是医院性质决定了激励制度和人的行为。
张强
之前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过热,已经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比如说,有几个上市公司转型医疗之后,整个运营都出现了问题。
医疗服务市场化是没有问题,但是资本化,大量的资本进来,快速的扩张,这个是有问题的。美国这么市场化的地方,它的医院还大部分是非盈利的。欧美国家的很多私立医院,是靠自身运营所获得的利润来扩张成长,或者通过捐赠来支持其发展,而不是大量资本投进来,因为,后者容易扭曲医疗行为。
而且,长期来看,中国的社会办医,目前还没有摸索到一个很清晰的,能够稳健的增长的商业路径。
发展30年,中国的民营医疗是否走上了岔路?
赵淳
我从事民营医院的相关工作21年。最初中国有300家民营医院,成立了协会,到现在已经走过21年,当时那一批医院,现在才走出来20~30家中国最好的民营医院。武汉亚心、广东东莞东华、深圳华侨、温州康宁、北京北亚,这些医院跟公立基本一样,每天的患者量也有上万人,服务半径也比较大。
现在很多民营医院都在那做小舢板,不做大不做强,不走差异化发展,不做专科,不提升自身的医疗品质,最终就是自生自灭。专科比较容易跑通,但是你自己必须自身自身得强大,不强大不行。
10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等,增加康复医院和康复医疗中心的数量,并推动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等康复医疗亚专科能力建设。这对民营医院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郭跃
九悦在6年前创办的时候,也想做一个区域性的综合医院,但是现在,像我们这样的医疗集团都面临着转型,要不就是往高大上的专科的方向发展,在一个细分领域或者说一个病种里做精,成为公立医院的有益补充。
我们现在主动的选择是向基层,向老年病、慢病这个方向去转型。老年化带来的市场的需求不仅存在,而且在快速地增加。这样的需求,需要我们我们这样的地市级的民营医院来满足。我们要做好准备,发展自己,迎接这一刚需市场的释放。
张强
过去的很多民营也是以营销主导的,没有医疗内涵,靠市场营销来赚钱,这违背了医疗的本质,也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价值。未来的民营医院应该是以技术和服务主导的,这种民营医院目前还比较少。
我更多地会考虑医生集团的出路,医生集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营医院,我们现在把自己定位为技术创新、医学创新公司,走技术创新的道路,来变革这个行业。
陈秋霖
政策意图上,对民营医院的发展最初有几个期待:第一,希望民营医院满足多元需求,但是现在大部分民营医院走基本医疗,进医保;第二,希望民营医院能够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提高医疗效率,倒逼公立医院改革,但现在实践来看,并没有给行业带来真正的变革,这不仅是因为民营医疗的力量还相对悬殊,也符合国际上大量研究的结论;第三,希望民营医院能够给医疗行业带来高质量的管理,但实践中更多是民营医院挖了公立医院的院长去管理。
过去这么多年的社会办医的发展,并没有实现政策的真正意图,出现了偏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民营医疗发展到目前是一个阶段,需要去明确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回归民营医疗本质、回归常识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