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编辑导语:你今天所从事的工作,你真的了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工作?如何让你的工作产出更多可用好用资源呢?本篇文章作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对此展开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次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工作的事情,本人目前纯产品设计师,负责某大厂某一产品线的设计工作,具体是啥,很好懂,就是研究市场及竞品、了解企业生命周期和需求痛点,最后做对应有用的产品设计。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当然了,如果有需要视觉支撑的话,我会直接让视觉同学协助我搞定。

毕竟,这不是我的专长,在很多大厂企业,确实都是这样,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并当作个人人设与标签凸显出来,并为你的团队持续供血。

如果说你想提升短板,对不起,你得自己默默升级打怪,团队没时间陪你试错,因为“有成本”!

当然如果是你是一个努力的人,你主动和其他同学探讨学习也是绝对没问题的,谁都不可能将所有领域覆盖并精通,所以,大家交流也是对技能的交换。

一、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工作

而这次分享的文章核心,我想谈的是关于工作的问题,不管你是像我一样的设计师,还是程序员,或者其他某行业成员,你今天所从事的工作,你真的了解么?

几个问题问一下(自己做个判断):

  1. 问题一:用精炼的话术阐述你目前的工作职责。
  2. 问题二:你所负责的业务如果让你自己拿出来干,你懂所有流程么?
  3. 问题三:在你负责的业务里有什么是别人不可替代的?
  4. 问题四:你是否清楚你负责的产品当初创造的初衷?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以上这四个问题,可能你阅读后会认为比较简单,也可能已经有一个基础定位,但我希望你能给到一个具体答案时,我想多数人会有一种错觉,就是一看就懂,一答就蒙。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这些问题表象都和你工作有关联,就算我不问它依然存在。

但你为什么又回答不出来?因为你从未刨根问底的解决过。

那么回到标题核心,到底什么才是工作,其实就在这四个问题里,这里先不回答这四个问题,我先简单用一句话说透工作本质。

所谓工作就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将生产的资源转换为生活资源以满足人们生存和继续进行社会发展的事业过程。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这里如果有人感觉绕口,我可以再简单翻译:你通过劳动创造了一种资源,当这种资源属于人群需求时,他们就会为其买单,并用买来的资源继续从事他们的发展和生活使用。

好吧,我想应该理解清楚了吧,那么问题也就解开了,什么才是工作?

你能创造有用资源并被他人使用的,才叫工作。

那么,什么不算工作?

你做出的东西如果被上级丢掉或者认为没用,更或者你本着按需求完成的,但最后这个需求废掉了,这也不是工作。

其实我知道,这会违背人多人的思维模式,因为这已经触碰到悖论学的东西。但我们不继续深入研究悖论问题,只说工作的本质问题。

二、所有工作都应围绕“第一原则”进行

前几天我写过一个比较小的短文,标题是:《关于“第一原则”的思考分享》,目前还在我的公众号里,有兴趣阅读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公众号:西瓜的设计。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为什么我当时要分享“第一原则”这个概念,因为这个原则能帮助我们解惑“为什么我解决的问题总不在点上?”的问题,第一原则属于正向的思维逻辑,它追崇一切从问题根源出发,并用发散性的思维直击问题如何解决,通过这种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实现具有创新性的突破,因为一切基于本质推演出的表象有很多种。

如果你在平时工作中遇到以下几个问题,说明你已经缺乏“第一原则”的思维和意识,我建议你要加强这方面:

  1. 领导给的活儿我都按照做的,怎么提交又不对?
  2. 开会时明明都理解听懂了需求,咋做完提交就又会偏差?
  3. 和客户沟通,两人说不到一起,客户说的你听不明白,你说的客户觉得不符合他的逻辑?
  4. 做完的设计稿总是改来改去?
  5. 产品说什么,设计改什么,总被牵着鼻子走?

还有很多类似问题,我不一一举例了,大家可以自己通过上述五个问题举一反三。

其实再多问题,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不会有二,那就是你根本没有从根儿上找问题原因,而是只理解了问题表象,就去出结果了,最终导致根本打不到点儿上。

这是很多人的问题,包括我,也是这样,高级一点的人,会套用一些所谓的设计模型、研究方式,外行人一眼看,感觉很高档上,但如果我问你,最后他能解决什么问题,产出结果是啥,给我个实际的落地结果,你能回答么?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这里还需要了解一个原则,它适用于反向推导,名字叫“追本溯源”,“追本溯源”的本质思维属于逆向,和“第一原则”正好相反,“追本溯源”是从表象出发回归本质,而“第一原则”是正向思维,直接从问题出发。

那么到底哪个原则好用呢?各有所长,看出在什么场景下,我们举两个例子: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案例一:小组开会,PD目前没有完整的PRD文档,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或者是从用户那刨来的真需求,那么这就属于问题本质,这个时候运用“第一原则”的发散思维,用多种可行方案进行解决即可,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同样道理,不管你用什么高端模型或者算法,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这就是工作,因为他属于有价值的资源创造,会被他人买单并再次运用到其他地方。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案例二:当你对接客户时,常常交付了设计稿后,客户不是很满意,但作为客户对设计并不了解,他多数只能看到实物才知道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追本溯源”的原则,对已有的结果进行倒叙排查,找出问题根源,然后再运用“第一原则”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进行提案。

所以,不管是哪个原则,场景不懂,设定方案也就变了。其归根结底,任何工作最终遵循的,都应该是“第一原则”,因为它在物理学内被认定为“元知识”,也就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因为问题,所有有解。

三、远离华而不实的工作结果

这个问题我一年前才发现,因为前几年对理论概念知识的崇尚,也是阅读的书籍逐渐偏向概念思考性,导致自己对工作的产出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认为任何问题都应该被标准的学术或模式所覆盖和套用,所以我会大量的翻阅和学习不同的“作战方式”。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之前收藏过两本经典设计丛书,堪称设计界的“双刀”!

一本是蓝色的,叫《通用设计法则》,另一本是橙色的,叫《通用设计方法》。

这两本书是我好不容易才买到的二手书,是很早的第一版,目前线上卖的应该都是其他版本了,当然还是很贵,一本就要几百元。

这两本书里面所有内容讲述的都是方法论,比如:调研用什么方法,怎么做,分析产品用什么方法,这么做,等等。其实更像是一本工具类书,它能帮你在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给你提供可行的方案。

但也正是这样,我有点跑偏了,我懂得很多模型和算法,以及如何使用(套用)它们,听起来并不错,但直到我加入现在大厂才发现,我之前做的已经有些模型化了,这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我被一个看不见的知识圈套住了。

在之前做工作,我运用各种好看的模型和样式进行包装套用,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和认可,当时我认为我已经比较不错了。

但现在才知道,当初的不错只是因为最后的工作没有被数据化,没有被资源化,所以不错。

但现在不一样了,目前的团队所有的人做的东西,必须要落地,必须目的明确,问题明确,结论明确,同时你所产出的资源,要像一个成熟的齿轮一样,给到业务方或其他同事时,能直接被他们安装使用,而不是再次精细化和打磨。这就好比团队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机器,我们都在对自己的工作进行零件产出,当你生产出一个零件后,被别人拿去要能够直接使用,而不是二次加工或再次沟通。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单独的好看在大公司并没有任何用,它们更强调如何能更快速解决问题,哪怕过程很简单,但结论很实用,同样可以。

但要有依据来源,同伴最讨厌的就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感觉!

这比较符合我几年前我读过的一本书,叫《简法》,里面比较经典的逻辑就是“如果一个答案和报告是一大堆文案和结论,那么它就是错误和失败的”。

好的设计和结论一定是被普通人所使用的,和说明书没关系。并且书中作者还提醒,如果你遇到那些海量文案,请谨慎对待,因为作者认为复杂的东西一定有陷阱或错误,比如:保险公司的保险单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四、改变自己,改变繁杂设计

目前做设计很久了,一直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说改变最明显的莫过于思考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角度不同,你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工作我认为本身不单纯为了赚钱,当然赚钱是前置条件,但工作如果能让你提升,能让你逐渐产出的资源更有用,更好用,我想这才是更大的价值。

工作,应该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其他都是虚设

我相信,有的工作本身确实很复杂,但结论并不复杂,可能只是一张纸,或者几段话,或者一个表格就能表达明白。

如果你遇到了好用的产品,或看到通俗易懂的教学引导,或者看到了醒目的广告牌,或者读到了简短的报告说明,那么你一定要深入思考一下,它的背后逻辑是有多复杂。

你所看到的所有极简设计,背后一定是创造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试错了很多次,正所谓:越简单,越复杂。

希望今后你的工作能产出更多可用好用资源,被他人使用,而不被华丽的模型所蒙蔽双眼。

#专栏作家#

西瓜的设计,公众号:西瓜的设计,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主攻产品线上设计服务,同时拥有多年的设计教学经验,擅长通过产品背后的隐形模式,多角度分析短板与问题,并通过数据与市场竞品结合,从而灵活运用,突破产品难关与瓶颈,最终快速完成全链路的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