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时隔500天和Kyth再聊播客、小宇宙和“Connecting the dots”。

播客仍然是一种更有温度的媒体形式。当你听播客时,需要投注更多注意力在听觉感官,环境里的其他要素将成为背景。于主播,播客更像是一部个人杂志,是一种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而小宇宙要做的正是去不断地放大播客这些最独特的东西。

发展至今,播客是目前最适合邀请Insider分享经验的媒介,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场景。抖音推动了美妆的发展,即刻是产品和投资人的乌托邦,反观播客和行家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探究。

其实播客是一件很朋克的事情,本质上是围绕创作者表达、记录和分享的载体。听众能够透过声音,触碰到一种真诚。这种表达应该是主观的、人格化的,它可能会成为另外一个人的维生素。

小宇宙的愿景关键词之一是“连接”,连接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世界。无论小宇宙做的事情叫不叫“播客”,它始终应该是在为这三个层面的连接所服务的。

一、播客是一个有温度的媒体形式,更加走心

刘飞:上回录音我们聊到播客是一个有温度的媒体形式。这个观点你觉得是强化了,还是说有什么其他的改变?

Kyth:我觉得应该没什么改变,但也不至于说更强化。它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温度的媒介,可能播客在温度层面会比其他的媒介更加强一点。视频当然也是有温度的,但视频有很多别的特点使得温度不是它最重要的特点。看视频时,你摄入的信息量非常大,甚至不但被手机里的内容吸引,说不定还被手机边上的东西分散注意力。

但是你在听播客的时候,其它的东西是一种背景,你的注意力在尝试去听清楚耳朵里面在讲什么东西。这种注意力的蒸馏,其实是播客为什么能够在走心这件事情上可能会比文字或者视频更加高效的原因。虽然摄取信息上不一定是高效的,但是它可能比其他的媒介更加高效地获取你的信任,如果你对这个声音有感觉的话。

二、播客更像是个人杂志,是一种生活方式

刘飞:你怎么看待现在很多听众对播客的信息量获取的诉求?因为现在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播客,刚开始可能大家预期还没有那么高,但到后面评论区会出现这期信息量比较少,或者说信息密度太小这种评论。大家好像对听一个东西的信息量有要求,是不是之前知识付费火过一波,因此大家对听音频这一类的东西有一定要获取一些信息的预期。

Kyth:我觉得有可能。但我觉得获取信息的上一层是希望这段时间没有白花,所以这里面有一些预期没有对齐的点。比如说《三五环》是你的什么呢?是你的个人杂志——是一个你表达自己的地方。只不过一直会有你的朋友来跟你聊天,对吧?这些朋友在节目里讲的东西,对于你的听众来说,有的是Ta感兴趣的,有的是不感兴趣的,有的是Ta懂的,有的是Ta没有那么懂的,这当中就会有差异。

我自己其实比较倾向于说,我是对听众说,听众们能不能更加地把《三五环》看成是一个刘飞自己的东西,而不只是刘飞引来这些人给听众讲一些Ta们可能不知道的东西。这样的心态反而会不太好,因为你会一直跟自己心里面的benchmark作比较,然后发现投入的这一个半小时不值得。我觉得可能大概率你看到所有的节目都会觉得不值得,哪个人会有人脉去把世界上干货最多的那些人都请到自己的节目上面来呢,其实这个是很难的。反而我觉得播客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你个人与人不断去交流的一个场景。

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了高密度的一种摄入了,我觉得这本身是播客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我听播客到底是得到什么呢?我觉得可能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真正把它彻底地解决其实比较难的,但我会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播客能给你打开了一点东西。

三、小宇宙应该去不断地放大播客最独特的那些东西

Kyth:如果听众希望从播客中得到收获的话,往往这类用户会给我们提另外一个需求——AI文稿。其实我们是有意的不想这样做,技术上其实可以实现,但我自己不是很倾向于这样,因为我并不觉得这期播客就是一篇文章的音频版。

有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我觉得小宇宙应该是去不断地放大播客最独特的那些东西,而不是让播客更高效,高效到像其他的东西一样。万一我们做了AI文稿,接下来评论区里的人到底是听过节目来的人,还是只看了文字就来的人。看文稿时那一段说话的语境和语气,你全都没有经历。

刘飞:对,大家之间的交流或者说捕捉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这跟播客本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就差异很大。

Kyth:对,这样的话其实是在伤害内容创作者。

刘飞:意思是你会觉得这件事其实还是一个更围绕创作者表达的事。对于听众来说,信息量的获取应该是Ta去解决的问题。

Kyth:我觉得这个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慢慢地让听众觉得这个东西其实也很好,虽然不是给我多巴胺刺激最大的东西。我希望渐渐的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种东西,很多事情它的普及顺序就是这样的,iPhone也是到第四年才爆的。

刘飞:前段时间我在即刻上看到有一些即友评论说现在的播客不好听,没什么有干货的内容,主播只会打哈哈也不专业等等。假如几年前的我可能还会去说服Ta,后来想了想这个其实不用说服,不喜欢的人离开就好了,留下的人可能大家慢慢地能够接受。等到这些内容变得更丰富,或者说大家对这个载体或媒介的认知变得更清楚之后,可能会有更多喜欢的朋友再回来。

四、播客邀请行家分享经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连接

刘飞:之前小红书的Chaos在即刻上发过一个帖子,大概意思是说感觉播客是现在最适合邀请insider分享经验的媒介。当然在公众号或者知乎也好,或者其他的这种文字媒体上也确实能看到很多深度内容,但是这些深度内容可能90%以上都是记者或者自由撰稿人去采访、加工,并以Ta们的语言再表述出来的。但是播客很不一样,如果播客邀请到一个真的做这个行业的人,能快速在这一两个小时内感受到Ta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这些认知我觉得可能确实是文章里看不到的。

Kyth:这条我印象很深刻,我觉得“行家”这两个字他提炼得很好,这两个字非常准确。我感觉播客最重要的是保留了这个人原始的声音,是original的,没有被剪裁过的。同时,播客又很长,长到能够很完整地表达一个观点,去肆意地表达一些东西。当然有些东西可能和主题相关,有些不相关。举例说有一个公众号去采访了一个专家,要谈对流量有什么看法。可能公众号只会留给专家三个自然段的篇幅,但是对于很多行家来说,这没有满足他的表达欲。

我觉得提炼后的文字也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比较常见于Twitter和即刻。我们内部有一个结论,为什么Twitter和即刻这两个地方,产品经理和投资人特别多,是因为产品经理和投资人这两种职业中最重要的技能是比较适合通过短文字来表达的——认知。认知这种东西比较适合浓缩成短文字来表达出来,因此Twitter和即刻上面产品经理和投资人的密度比较大。

我记得之前听黄海在《疯投圈》里面提到“抖音的起来完全推动了一个美妆行业的发展”,因为短视频这个东西特别适合展示before/after的效果。那对我来说,行家和播客的关系是否在这里面也很重要,因为你要把一件事情讲透,可能就不是短文字能讲透的。你可能要讲一些来龙去脉,可能还要讲一些你以前知道的旁征博引的东西。

五、播客是一件很朋克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

刘飞:之前有朋友问我小宇宙跟其他平台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什么?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们一直在看播客到底怎么回事,做播客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们跟大家之间的这种连接和场景的捕捉会更深入一些。

Kyth:本身我们做小宇宙的时候也进行了一番调研,我们知道或者感受到了播客创作者处于一种不被优待的状态。因此我们在这些事情上多做投入是有收获的。这个也是我们的一个走运,并不是说别人不懂,而是因为大家所处的阶段不一样。

刘飞:嗯,因为你所处这个阶段才能关注到这些点,才更能照顾创作者。我做播客确实是为爱发电更多一点,或者说我觉得收益更多是来源于我能跟更多的人连接,你有什么观察吗?这些主播为什么在做播客?

Kyth: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因为我好像也看到了一些人是把播客当做一个有红利的地方进来。我觉得做播客第一位的应该还是表达,没有表达欲的人是不可能把播客这件事情坚持下来的,因为它还是一个定期更新的事情,这是一个最基础的层面。

我觉得是否为爱发电有点像是付出与收获ROI的比较。之前听毛冬说他其实不在意一期播客做出来多少人听或者多少人骂,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想说的东西给说出来。当然这可能是比较real或者比较punk的一种说法。但其实之前跟相征一起录的那期他也有这种观点,他觉得播客是一件很朋克的事情,第一位应该是表达,他的第一位好像不是做出一个让尽可能多的人欢迎的音频节目。

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谁。这件事情当中会有一个播客的限制是播客时长。对于开始听播客的人来说,一个礼拜能分配到听播客这件事情上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因此如果你和别人一样的话,其实听众很难记住你。所以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表达,如果你没有很强的表达欲的话,你也不太可能一直说出很有独特性、很有价值的东西。

刘飞:这有点像是做品牌与单纯的营销之间的区别。品牌更多的是建立一个人的信任感,或者一个立体的认知。营销其实就是让别人能看到你,或者你的流量能做大就OK了。

Kyth:嗯,播客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storytelling,而品牌和storytelling是天然相关的。

六、无论如何播客都不是一件面向陌生人创作的事情

刘飞:上次我们聊到播单,你觉得播单对播客这种以订阅为主的生态会有影响。你觉得不采用播单功能也是因为照顾创作者,在平衡的光谱上更照顾创作者的一种方式吗?

Kyth:我只能说我们觉得可能是。可能对于刚接触播客的人来说,播单会造成的混乱就太大了。我甚至在内部向大家说了一个结论,为什么暂时我不会做播单这个功能,是因为播单和播客的架构太像了,都是一个名字下面有很多的音频单集。

刘飞:会导致各种误会,或者说其他的衍生的问题。尤其在现在大家对播客认知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误会。这个和听音乐还不太一样,如果你是听单曲,可能5分钟之后就要听下一首了。

Kyth:对,但播客你真的会这样去按照一个专题一直听下去而放弃你原来自己配的播放列表吗?场景就小了很多。

我觉得这里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播客可能不该是这么听的。播客,如果你连续听同一个人或者听同一个节目,它能够建筑起的那种价值是很独特的。不是说每一个播客单集可以打散成原子性的item放在一个池子里面打散了去分发的。因为主播在聊一集内容的时候会有很多预设是不用跟听众讲的,至少50%以上的内容是在面向粉丝、面向老听众创作的。我觉得这个是播客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要留住它。我讲另外一个例子,你肯定明白,抖音不是面向粉丝创作的,抖音是面向陌生人创作的。

我觉得无论如何播客都不是一件面向陌生人创作的事情。

七、评论区是全体网民存在的空间,如何治理是面向产品经理出的一道题

刘飞:现在能感觉到小宇宙流量变大或者说听播客和做播客的人变多了之后,在评论区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有了。肯定还是以正向反馈为主,目前的氛围还是OK的,但是也会有大量的负面评论。我觉得这个还是会对很多创作者有些伤害的,你怎么看?

Kyth:其实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来扩充主播的权力,禁言等等。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有一个大背景和大前提的——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了,现在上网的所有中国网民的戾气或者心态都和六七年前完全不一样。大多数人对待互联网领域所提供的内容的心态都是比较皇帝的心态,就是觉得所有的东西应该为我服务。

不是在讲小宇宙的用户,而是全网的用户。大的环境下并不是说人的素质变了,而是人的心态变了。但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很复杂,可能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互联网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所以我们内容平台都在尽量的去迎合。

产品越大,这种问题可能就越严重。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面临这个问题,没有人是例外的。我一边在无奈这个事情,一边把它看成一个给所有产品经理出的题。我相信现在这个时代能够解好这道题的产品或者产品经理或者公司,一定能被大家所注意到。大多数地方都是沙漠的情况下,你一个绿洲就很显眼。所以我觉得这反而是个机会,我们会想想看怎么样去做一些精彩的有意思的创新性的事情,来让情况好一点点。

刘飞:其实之前某个社区的合伙人讲过,Ta认为这个事要自净化。其实这个是抛在公司负责人面前的一个问题,你要去想这个问题该不该解决。如果能解决得好,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增量价值。

Kyth:自净化这种,我也是比较悲观的,没有那么相信。

刘飞:有可能因为我自己是创作者,在一个开放自由的互动情况下,创作者看起来是强势的,实际是劣势的,所以社区很容易恶化起来。

Kyth:评论区实际上是最近这10年移动互联网的一个主旋律,一个主题。评论区是全体网民上网之后的一个存在的空间,因为内容那个区域大家不是都有创作才能的。

刘飞:对,但评论区所有人。

Kyth:因为互联网其实像一个镜子,它不是让人变坏了,而是把世界原本是什么样子给照出来。移动互联网从一个大屏变成了小屏,在小屏里面你会发现内容的高度不是很高。内容的高度一般只有一点,但是你去算算评论区的高度,像素意义上的高度。评论区占领你的时间其实远远超过你原先消费的内容,而这件事情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时代性的叙事。大家为了Engagement,点赞评论或者是互动量,会希望这个地方变得更多和更热闹。

刘飞:对。评论区真的是延伸出来很多文化现象,热评等等。很多人甚至觉得看内容本身都远没有热评有意思。

Kyth:这里面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就看大家谁能做出些改变,创造一个不是那么有毒的评论区。很多圈子里的人、创投圈的人觉得C端互联网做完了,我觉得可能还没有做完。

八、小宇宙愿景的关键词连接,连接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世界

刘飞:作为小宇宙负责人你觉得小宇宙有没有非常明确的愿景?比如说脱口秀大会,李诞就会说“让每个人都能成为5分钟的脱口秀演员”。

Kyth:其实蛮巧的我最近在写相关的内容,因为没有定稿我就只透露一点吧。这其中可能我会比较倾向于一些关键词,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连接”,我觉得播客是一个连接的东西。然后这个连接前后可能会有几个对象——连接人与世界、人与自己、人与他人,这三种关系。已经不是分成主播和用户这两个,任何人可能在这里面。你听播客时知道一些知识或者说你不知道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连接,听播客可以开阔一下自己。那人与他人,无论是说是跟主播还是跟听众之间,其实是连接他人。另外一个就是听播有时候会让你更了解自己,解决你内心的问题,那我觉得听播客还和人与自己有关。所以我觉得无论小宇宙做的事情叫不叫播客,它始终应该是在为这三个层面的连接所服务的。

刘飞:我觉得这个总结非常好!这三个连接我刚才就脑海里就出现了很多画面,比如我自己就跟很多做播客的人连接了,我觉得这个连接很宝贵。包括说我跟听众之间的连接,我也认识很多很有意思的听众。包括像吕东说《谐聊》其实让很多听众之间连接得非常好,它变成了一个场域。

Kyth:对。我本来以为我总结得还不错,后来发现早就有人讲过了。这不就是王家卫讲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嘛。

九、播客能成为另外一个人的维生素,它是人格化的

Kyth:我这礼拜看了《007》,看完以后我是一定想要先去看看豆瓣。在豆瓣里面还有三个地方,短评、长评和讨论区,这三个地方的作用都是完全不一样。但是可能我还想听一些特定的人去聊这些东西,它又会不一样,有点像说我特别看重Ta的观点是什么。我刚才聊到cbvivi,其实我一直用他对于电影的评价来决策我要不要看一个电影。

所以这种东西我觉得是播客更加人格化的那种特质所带来的,包括公众号或者豆瓣不是那么的人格化。我其实可能想要盯着一个人,把Ta作为一个我常常可以参考的对象去加入到我对世界的观点里面。

刘飞:因为你对这个主播或者说这个人有一定的预设,这些预设和信任就作为背景铺垫。就像跟朋友聊一样,你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为什么很轻松或者会聊得比较深,是因为大家有很多预设立场和已知信息,再聊起来就可以很快进入。而文章不一样,文章是找到一些点,给你把这些点阐释清楚就行。

Kyth:对,文章也是打散了分发的。我觉得播客如果你坚持下去,而且你一直在评点各种各样事情的话,你是有机会成为另外一个人的维生素。以后别人看待很多事情要听一下你是怎么想的,但那个人并不是因为听了刘飞怎么想的,就不用去思考这件事情了,而是Ta所要采取的各方观点中的一个。我觉得凡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人,在现在这个时期我自己都觉得是很珍贵的。

最重要的是在吸收这些内容之后,你变成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你。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最最重要的。你变成一个更加独立的你,当我在想要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或者见解的时候,我不再是急于马上得到一个结论——站队的结论、黑白的结论、好人还是坏人的结论,不是的。你应该要变得更加丰富,你要思考更多的东西,你要接受很多事情没有这么快得到结论,你要接受很多相反的观点是各有各的道理的。我觉得如果播客能起到这个作用就特别好。

所以有时候我在播客的评论区里面,看到有人说这段讲得实在太不客观了,我就觉得你可能还是没明白播客应该是怎样一种东西。播客应该是主观的、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