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医学科普作为医疗领域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提升人民群众科学素养,促进疾病预防的关键手段。本篇文章作者将分享他自己是如何制作医学科普内容的,以及他对科普内容的一些思考,推荐对医学科普感兴趣的小伙伴阅读。
2020.11~2021.11,刚好一年的时间,我一个人,在B站将一名皮肤科医生up主从0做到了近20W粉丝。
从皮肤科医生up主这个细分领域来看,在B站应该是前三,至少也是前五。
我机缘巧合情况下遇到了一名对科普有浓烈兴趣的皮肤科医生,于是帮她做内容成了我的一个副业,医生负责把控知识的专业性和提供案例,而我,则需要负责选题、文案、录制、后期动画等所有内容。
所以,这和常见的医生对着镜头一顿讲的科普内容会有挺大不一样的。
在这一年时间中,我对科普的认识渐渐加深,所以便有了今天这篇总结,我将分享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制作医学科普内容的,以及我对科普内容的一些思考。
对了,在文章最后我会告诉大家具体账号是哪个,一点小心机哈哈。
一、选题
医学科普的选题一般就是围绕两个需求:想治好病、不想得病。
举个例子,我现在要做一个跟痘痘相关的内容。
我个人习惯的做法,是先定大题,再定小题,最后定视频形式。
大题是指这个视频是讲哪方面内容,根据用户的两个需求,我一般将大题分为三类:
- 是什么。(我脸上长的是痘痘?还是其他的东西?)
- 为什么。(什么东西导致我长痘的?)
- 怎么做。(祛痘的正确方法是什么?误区有哪些?)
这三个问题你可以选择一个,也可以三个都选。
用户关心优先级是这样的:怎么做>为什么>是什么。
大家往往最想知道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此绝大部分视频我都会把“怎么做”这一点加进去。
OK,现在我们将大题定为“怎么祛痘”,接下来就是选小题。
选小题就是选切入点,就“怎么祛痘”这个大题,你可以从三方面切入:
- 【谁】要祛痘? 对应切入点可以是:女性如何祛痘?25岁左右如何祛痘?
- 【用什么】祛痘?对应切入点可以是:祛痘药物有什么?哪些祛痘产品是智商税?
- 【怎么用】才正确?对应切入点可以使:常见祛痘外用药如何使用?
每一个小题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切入,在选好小题之后,就是定视频形式。
我常用的形式就两类:
- 知识点罗列型:把跟选题相关的知识点罗列。比如:10款常见祛痘外用药指南。
- 单点深入型:从现象到原理深入去讲某一个知识点。比如:如何美白?黑色素歼灭指南。
知识点罗列型的数据大多不会差,并且制作难度没那么大,属于性价比很高的科普形式,可以比较稳定维持在70~80分的水平。
而单点深入型内容的发挥空间很大,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做得好可能冲上90分,做得不好也可能只有60分。
没必要纠结选哪种形式,对于一些好的选题,本身就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反复做,所以你大可以分别尝试不同的形式。
强调一下,如果你想提升科普内容能力,那一定多尝试单点深入型内容,这种形式对内容能力要求更高。
你要如何引入问题,如何设置节奏,如何层层递进,如何在科普的同时让人愿意看下去,这都是难点,而解决难点的过程中,你的内容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用上面的方法选题,会保证一个比较稳定的阅读和粉丝增长,在此基础上,如果想冲击爆款,可以做一些更生活化的选题,比如“怎么吃火锅,才最不容易长痘”等等。
我个人认为,对一个账号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出爆款,而是播放数和粉丝的稳定增长。
二、内容
当选题定下之后,我们如何做好一个科普视频?我们可能需要思考一个前置问题:
什么是好的科普视频?
我一直觉得,科普up主,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名老师,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评价老师的标准,来评价科普视频的质量。
1. 60~70分的科普:能把事情讲清楚 | 能把课本讲清楚的老师
这是科普内容的及格要求,就像对一个老师来说,及格要求就要把教科书讲清楚。
你的内容需要逻辑明确,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围绕一条主线展开,不要瞎发散。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乱。
这并不容易,很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做科普的时候,恰恰因为自己懂得太多,每一点都想发散,导致整个视频乱掉。
关于这一点,我的一个技巧是:保证用户当前的问题只有一个。
比如我们要讲清楚A问题,可能需要讲清楚B、C、D等多个前置问题,这时候就不要一股脑抛出来,而是要找到这几个问题的渐进关系,用一条线串起来。
再比如,保证同时出现的专业名词只有1个,讲清楚这个再让下一个专业名词出现。
其实最有逻辑最系统化的东西,就是教科书,所以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把教科书讲清楚。
当然,仍然有很多人看教科书是看不懂的,这时候一个好的老师要做的就是:让教科书上的内容更易懂。
2. 70~80分的科普:用大部分人易懂的方式讲清楚事情 | 讲得浅显易懂的老师
同样是100个学生,有的老师讲课只能让60个学生听懂,有的老师讲课却可以让90个学生听懂。
这就是对科普内容的进一步要求:浅显易懂。
我的一个技巧是:类比。
我要讲一个知识点,那我一定会去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进行类比。
比如讲皮肤保湿功能的时候,我会用千层饼来类比皮肤结构。
比如我还用谈恋爱来类比治痘痘这件事。
除此之外,我们别忘了视频是存在声音和画面的,一个简单的动画,或许就能胜过几百个文字。
一些up主的视频有着精致的建模,丝滑的动画,其实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用户看明白。
可惜的是,能做到这一点的科普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正如讲课浅显易懂的老师并不是那么多一样。
如果我们一方面保证选题质量,另一方面保证内容质量长期稳定在70~80分,对一个科普账号来说,已经非常好了。
但如果想更进一步,是什么呢?
3. 80~90分的科普:让用户愿意看下去的科普 | 有趣的老师
这一部分是我这篇总结的重点,是我在探索“更好的科普视频”这条路上的思考。
大家或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他们讲课比其他老师更有趣,更让人听得进去,同一个知识点,你也更愿意听他们讲。
科普视频,也需要做到让用户更愿意看下去。
那怎么做?是要搞笑吗?要玩梗吗?要整活吗?
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
我一度想把科普视频做得搞笑,我认为严肃的信息和轻松的形式相结合,这反差感妥妥就是流量密码。
同时我也看到过一些做得很幽默的科普视频,这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
于是我也在视频中加了很多搞笑元素,而最终效果就是尴尬,非常尴尬。
我就在想,为什么别人的科普中的搞笑恰到好处,而我不行?
后来我想明白了,看起来都是搞笑和科普的结合,但我的搞笑只服务于形式,而别人的搞笑服务于整个内容。
也就是说,他们加入的笑点,会优化视频的节奏感,让内容更加清晰易懂,而我加入的笑点,只是为了搞笑。
我们不能喧宾夺主,科普视频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有效传递信息。
传递信息,意味着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
当你能把科普视频做到80分,也就是把内容用易懂的方式讲清楚时,你就很好地完成了“发送信息”这件事。
而80~90分的内容,还需要做到让用户乐于接受信息。
也就是所谓的:让用户愿意看下去。
你的天马行空,你的浮想联翩,你头脑中噼里啪啦的好想法,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的。
科普可以和说唱结合,可以和脱口秀结合,可以和任何形式的内容结合,但要用对地方。
什么叫做用对地方?就是这些形式是否能够让用户愿意看下去。
要做到让用户更愿意看下去,就要想办法去优化内容的节奏。
这里我说一个亲测好用的节奏优化办法:找到内容中承上启下的过渡点进行打磨优化。
我举个例子,你想要科普问题A,需要先讲清楚前置问题BCD,那么,从问题B过渡到问题C时,你就可以加一个笑点。
因为学习是反人性的,用户在接受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时会产生疲惫,而在两个知识点的过渡阶段加入一些轻松的元素,不仅能让用户更容易看下去,还可以顺势引出下一个知识点。
而更理想的做法,是找到你视频中所有的节奏点,想办法去加强他们。
比如我播放量排前三的一个视频中,在最后的结尾的时候,我一方面想强化“医患配合对治痘痘很重要”这一点,另一方面因为要结尾了,我想把视频整体节奏搞high一点。
所以我选择自己做了一个说唱,Diss一类不配合的患者,尽管唱的不行,但节奏确实一下变好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做视频的时候,需要某个节奏点悬疑一点,那你可以参考下悬疑片的做法,需要某个节奏点搞笑一点,那你可以参考脱口秀的做法,根据自己需求来定。
当你的内容节奏好的时候,就会让用户大呼“进度条坚持不住了”。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想“节奏”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但我至今没有办法特别精准地定义它。
如果你跟我有同样的困惑,我建议你可以看一本书《救猫咪2》,这是一本讲影视剧本创作的书,虽然大部分内容跟科普视频没啥关系,但它能加深你对节奏的理解。
另外,我们经常说的内容风格这一点,我个人认为风格只是结果,原因是这个内容创作者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节奏,才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话说回来,优化节奏这一点我仍做得不够,这也是之后进步的一个方向。
不过就目前来说,科普视频还没有卷到需要大家不得不做到90分的程度,毕竟能稳定做到70~80分的人都很少。
一个好选题,配合七八十分的内容,足够实现账号稳定增长,而冲击爆款其实更看选题。
比如我的一个爆款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点罗列型内容,也就70~80分。
4. 90分以上的科普:让用户有所触动 | 教书且育人的老师
有的老师,你在多年之后回想,你或许会忘掉他们的教学水平,但你清楚地知道,他们对你的整个人生都有深远的影响。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这个阶段的科普应该是什么,所以我只能用“有所触动”这种虚词。
这真的需要创作者有所经历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才能将自己的这份触动传递给用户。
我个人认为罗翔老师的一些内容能够担得起“有所触动”这一点。
他不仅在科普法律知识,更是在引领大家思考哲学、道德、人性、社会等等问题。
三、关于医学科普的思考
上面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医学科普视频要如何做”,现在我想说说“医学科普视频有什么用”。
医学科普视频不仅仅有科普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可以链接医生和患者,减少信息差。
而只有减少信息差,才能更有力地推进线上医疗服务发展。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就有提及,要大力推动线上医疗服务,只是因为诸多限制,发展不像其他行业那么迅猛,尽管如此,目前仍然有一批不错的在线问诊平台活跃着。
而这些在线医疗平台,非常适合做医学科普。
- 相比个人医生,平台更有能力搭建专业内容团队,保证内容和选题质量;
- 相比科普内容团队,平台更容易解决患者看病的刚需,同时有更小的变现压力。
举个例子,一个在线医疗平台做了一个B站账号,某天发了一个关于痘痘的科普,请到了某经验丰富的皮肤科医生进行审核指导,并且在科普中插入了该医生的患者病例,同时在最后给出了该医生的网上诊室入口。
- 有看病需求的患者,通过内容认识了一名好医生,并很可能在该问诊平台进行问诊;
- 没有看病需求的患者,看到了一个好科普,并了解了该账号的定位,认为自己在未来说不定可以从账号中了解到适合自己的医生,于是很可能关注该账号;
- 对该医疗平台来说,不仅可能收获账号粉丝,还可能收获平台新用户;
- 对医生来说,获得了更好的宣传,也有了更多病人。
一个多赢的结果。
长远来看,内容团队好好做科普,平台好好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医生好好看病,各司其职,相互依存,才能长久稳定。
四、写在最后
最后告诉大家,B站账号名:皮肤科医生王瑞艳。
如果大家愿意去看看,就只看2021年1月到2021年10月份的视频,也就是我以医生助理身份出镜的那部分视频,或者按播放数从高到低看也行。
2020年的视频太过潦草,而2021年11月份,我们的内容策略发生了改变,我不再负责选题文案等工作了,转而由医生出镜科普,毕竟这个账号,是属于这名医生的。
同时,我也希望能认识更多科普内容的从业者,这段时间我一个人孤军奋战,严重缺乏交流和沟通,我感觉这对内容创作并不利。
以上,就是我对医学科普内容这件事的思考,希望能与大家多多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