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微信十年了,这十年中,微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从最初的社交软件到现在衍生出的小程序、视频号等等业务,微信的创新策略是不断在加强的;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微信十年中,对“创新与通感洞察”的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021新年伊始,恰逢微信10周年。
机缘巧合,我被微信邀请去参加了“微信之夜/微信公开课PRO版”现场活动,这个机会令我惊喜,因为有幸能面对面聆听许久未公开讲课的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人生哲学课”(虽然人在腾讯,但我们也很少见到这位大神)。
但更令人惊喜的是会后的闭门分享座谈,具体内容应公司要求不便外传;但其中有个关于产品的创新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并有所联想,不枉我下班后,风风火火驱车2个小时赶往广州饥寒交迫之行;所以在此拿出来探讨一下,也给我的寥寥数千粉丝做个共飨。
一、解构式创新与决策,以及此种策略背后的通感洞察素质
创新的各类观点和方法一直有被定义和传播,从较为经典和流行的“Design thinking”,到google sprint设计冲刺,苹果的黄金圈创新法则,以及到现在被人追捧的马斯克“第一性原理“创新意识策略(所谓第一性,即寻求事物运行的最关切驱动因素);但一般来说,在创新顶层,最需要的应该是创新的“意识级”策略,即能识别到哪种创新是有效的,而哪些创新并不关键甚至是废操作。
在这里,我特别指出,我说的是意识策略,而不是意识能力;因为能力可能被培养出来,但很多优秀的产品经理,确实是无法培养出来的。
有趣的是,张小龙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意识策略的重点不是在讨论天赋,而是讨论如何注重练习和实践,即自我发现和自我加强。
那何为微信的创新策略呢?我认为,微信创新的起点通常会落在两个关键策略上,首先是组合策略,其次是渐强策略。
拿微信视频号来说,很明显是组合式创新策略的产物;无论是账号体系的组合,内容与创作者的组合,还是公众号,视频,红包等能力的组合,谈不上一点点“原创性创新”;这句话也许很难听,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
二、那接下来,视频号的渐强策略体现在哪里呢?
我觉得就一句话,微信团队始终相信,“我们做的不会比别人差,试试就试试”;于是,基于数据,行为,场景,关系链的推荐算法在累计数十个版本中去逐一加强起来,基于内容创作,消费,分享等体验场景和感受,也在这些版本中逐渐被加强起来。
所以,有了组合和渐强策略,产品创新就一定会成功吗?
不一定,因为这里少了一个关键的决策策略,即逆向解构;通过逆向解构视频号,你会发现,每个模块和能力,在这个市场上都存在;而这些解构后的体验单元本身是否有效,以及其组合策略是否合理有效,而不是生掰硬凑组合在一起,决定了其组合后的产品体验健康度。
被人诟病的微信视频号早期的清晰度问题,剪辑工具的缺失,内容的搬运问题,粉丝推荐逻辑等等,这些问题都存在过,有些甚至现在都没解决掉;但整体来说,解构后的视频号,看起来不存在致命的问题;可能这对一个海量用社交平台来说,做好只是时间问题,而留给微信视频号的时间,张小龙预留了8到10年。
解构式创新决策,对于新产品来说,尤其重要,我看到很多产品会把很多产品特性紧紧焊接在一起,最后变成了一个怪胎,变成了产品中的“一团疙瘩”;无法解构的产品创新,也就意味着无法决策;这种情况下,试错就是拿出去放烟花,只能听个响,晃个眼,我们称之为闭门造车,作死自嗨。
无独有偶,硬件里的小米,华为,甚至苹果,其成功的产品,大部分都是通过组合式创新实现的;但失败的也往往是无法被解构的创新,这种解构有时候表现为软件上的问题,如itunes,有时候是硬件生态上的怪胎,比如小米的全面屏手机,让你无法下手,甚至无法出手。
那么,解构出来的体验合理性判断的原则有哪些,我觉得正常来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不枉图颠覆商业
- 不枉图消灭对手
- 不枉图一鸣惊人
- 不枉图留住用户
最近流行佛系态度,但我觉得以上这几个不争不抢,才是微信能在时间长河里没被冲走的重要创新道德。
话说回来,倘若上面几个原则都符合,起码这是个懂得尊重行业和用户的产品,而不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创新妄想;因为,别人没做好的,一般来说,自己去做的时候,照样栽跟头;因为人比人,不存在神级差别,只有适度决策和允许试错,才能保持连续创新。
过度决策或从不决策,同时又不想试错的想法,要不是天才,就是疯子;而在这个探讨会上,我第一次觉得张小龙是个凡人,一个用平凡心感受这个世界的人,就好像一个遍尝烟火的大叔,感叹了一声。
那什么人才有资格和信心去创新呢?张小龙举了个例子,叫做“明明是数学学霸,但小时候又拿过作文大赛冠军的人”,我称之为——通感型人才,这种人具备的素质,我觉得叫做“通感洞察型人格”会比较好。
在文学里,通感大概是,你吹风,但仿佛听到了一首歌,或者你听到了一首歌,但感觉到了湿润,又或者你闻到了一丝有颜色的味道。
新版微信的引导语就是,我看见了,XXXX。
这也许是为了未来十年的视频号准备的印象线索,但不得不说,对于微信,每个十年,都应该有属于微信自己的信仰;对于社交这道菜,返璞归真来说,就是找到同类;微信确实坚信自己可以通过视频体验来让更多的人找到同类,笃信是因眼见为实,存疑是因口说无凭。
通感化洞察这个世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并不精彩,只因从不同的角度被那些有趣的人来讲述,从而变得美好而伟大,想起尼采说,我们拥有艺术,所以不会被真相击垮。
伟大而美好的世界,总有一些人尝试在让它变得更美好;比如张小龙,比如乔布斯,比如贝聿铭,而艺术,技术,科学,哲学;那么多的通感整合可能性,让我们有时候一笔画错了,还可以再涂一下。
希望2021年,在这个干燥而少雨的季节,甚至让南山都燃了一场森里大火,我们可以用平凡心感受这个世界,感受用户,感受产品,感受工作;就好像书封里说的,愿你遍尝烟火,依然相信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