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小米,再一次来到风口之上;而此次的风口,是智能汽车。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

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消息一出,小米集团快速拉升,一度涨近 11%,市值重回 8000 亿港元关口。

对此消息,小米官方也作出了回应,表示 “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小米为何此时造车?

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最早可追溯到 2014 年。

仅在刚刚过去的 2020 年,小米就两度引发网友对该话题热议,连广告词都传得有模有样——(小米汽车)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汽车。

不过,流言纷纷扰扰,小米对外的态度也始终坚定,一如既往地持以 “否认”姿态。

雷军曾在 2015 年表示,“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精力不够。”

而今来看,当下已时至 2021 年,距离雷军当初所言的「三五年」已经期满,小米也是时候重新考虑 “造车”一事。

时间点让他(雷军)下定决心。

一位接近雷军的消息人士表示。

从目前情况来看,手机行业的发展已经趋近天花板,相比之下,智能汽车市场正处于爆发前期。从风口论的层面上看,当下,「造车」正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

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的发展,正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难以再出现颠覆性的创新,用户换机需求也不再强烈。智能手机已经实现了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转变,市场接近饱和。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IDC 的最新调查显示,2020 年 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 1.3%。

在此之前,2020 年 Q1 的同比降幅为 11.7%;2020 年 Q2 的同比降幅高达 16%——这是智能手机行业有史以来最差的表现。

与日渐萎靡的智能手机市场不同,新能源汽车市场则是另一番景象。

仅着眼于中国市场,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到 2025 年将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 20%。

这意味着,即使整体的汽车销量不再增长,按照 2019 年的销售规模计算,新能源汽车 2025 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 500 万辆,是目前的 5 倍左右。

加之,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个市场规模还将呈倍数增加。

在日益高涨的风口之下,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纷纷入场。

甚至于,在智能汽车市场蕴藏着的无限机遇之下,还有不少跨界选手趋之若鹜——苹果已经低调准备了多年,华为正摩拳擦掌。

不难看出,智能汽车极有可能是其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个业务增长点。

另外,风口之上,随着新玩家不断蚕食市场,布局智能汽车市场的最佳时间窗口也将加速关闭。

在造车这个可能转瞬即逝的风口上,显然,小米正在徘徊。

小米造车,早有准备

尽管小米此前未曾明确过造车的意向,但早在 2013 年,雷军就曾两度拜会马斯克,对智能汽车表现出了不小的兴趣。

据《晚点 LatePost》指出,在此次下定决心造车前,雷军曾多次考虑小米造车的可行性,小米内部也立项调研过造车项目。但从此前的情况来看,小米并未轻易下场,而是选择保守的形式参与。

据悉,包括雷军个人、小米科技、顺为资本三方已经投资了 40 家左右有关造车、汽车后市场以及出行的企业。

其中,造车层面包括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两家面向年轻用户的造车新势力;车联网层面投资的有博泰、凯立德;自动驾驶层面比如智行者。

在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中,还包括 70 迈、睿米科技、板牙科技、车米科技等研发车载智能产品的公司,产品类别涵盖智能行车记录仪、智能倒车镜、智能后视镜、智能车充。

不仅如此,小米自身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与车企共同打造智能化汽车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比如,通过小爱同学,梅赛德斯 - 奔驰 MBUX 人机交互系统、威马 EX5 车型、一汽奔腾 T77 米粉定制版车型能够实现对智能家居的控制;小米手机则可以发挥小鹏和比亚迪车钥匙的作用;小米手表同样支持蔚来相关车型的智能控制。

此外,虽然小米此前一直对外否认造车之事,但小米内部一直紧锣密鼓地为智能汽车的研发做准备。

2015 年,小米公司申请专利,有关智能汽车的研究专利就已赫然在列。

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科技申报的 2000 多项专利中,与汽车相关的大约有 10 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

据《晚点 LatePost》援引小米前核心员工说法称,小米曾于 2018 年在内部启动了名为 “micar” 的造车项目调研,由负责制定小米战略的参谋部牵头。

时任小米参谋长的王川,多次与蔚来、小鹏等中国新造车公司高层交流,了解行业情况;这或许是小米公司层面第一次认真考虑造车。

另一方面,小米已经开始打通汽车新零售渠道,并布局线下门店。

2020 年 5 月,小米与长安马自达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帮助长安马自达进行汽车销售。

随后,小米旗下电商平台小米有品新增「汽车销售」业务,这是小米新零售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总之,小米在整车、智能座舱、 智能网联、汽车销售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的积累,渗透到了智能汽车产业链的许多环节,构建了自己的生态圈和资源池。

一旦小米下定决心要造车,这些前瞻性的布局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米如何造车?

放眼整个行业,互联网造车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自主造车;自主设计,汽车厂代工;与传统车企深度合作。

不同于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的产业链复杂且冗长,对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极高。同时,完全自主造车又需要重资产的投入。

因此,基于深度合作的方式,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车企,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软件上实现智能的效果,硬件上也有安全保障。

据了解,这一模式已有多家巨头背书:Baidu + 吉利、阿里 + 上汽(智己汽车)、华为 + 长安 + 宁德时代、苹果 + 起亚。

此前,雷军在员工公开信中表示,小米已经明确了 “5G+AI+loT 下一代超级互联网”的战略方向,并且,将在 2025 年前为此投资 500 亿元人民币。

而智能汽车恰好与该战略的三项技术高度重合:

5G 能够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可靠性更高时延更低的信息传输条件,满足车辆与外界协同的需求;

AI 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都是智能汽车场景下的核心应用;

IoT 设备是小米在上车必不可少的一环,将小米用户对其 IoT 设备以及小爱同学的使用黏性迁移上车,想象空间将非常之大。

小米决定造车,很有可能也会与车企进行合作来试水。

毕竟,在 2020 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的出货量排名全球前三,股价也在不断上涨。仅靠自身的力量,贸然将钱全都砸在智能汽车这个目前还在不断亏钱的赛道,可能会带来风险。

而且,小米手机常以高性价比而著称,但想要打造出符合大众期待的物美价廉的智能汽车,小米面临的挑战不小。

相比之下,作为智能汽车领域的先行者,特斯拉在市场上的销量一骑绝尘。随着斥资 500 亿的上海超级工厂拔地而起,特斯拉国产车型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未来特斯拉相关车型的售价还将进一步下探。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几家科技巨头似乎都已找准自己的核心优势,并朝着相应的路线推进上车计划。

阿里巴巴的重点向车载操作系统 AliOS 倾斜;Baidu手握自动驾驶的王牌 Apollo,以及车载系统小度 OS;腾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应用生态方面的优势;华为则更倾向于为车企提供 ICT 技术。

「手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小米的核心优势。

作为与用户生活紧密结合度最高的智能硬件,手机能够清晰了解用户的日常习惯和生活规律,便于收集海量的用户真实数据,是打造个性化定制的驾驶体验必不可少的要素。

同时,在手机方面,小米已经在 Android 的基础之上开发了 MIUI 操作系统,或许,这一成功经验也能够复制到车机之上,开发出适用于汽车的「MIUI 系统」。

小米造车,未来几何?

“小米确定造车”的消息再次出现,并不让人意外。

一方面,拥有政策加持的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几年,乃至于未来十几年的超级风口。

另一方面,在过去的 5 年里,小米没少在智能汽车领域穿针引线,包括投资、专利申请、打通新零售渠道。

而今,或许是风口不等人,或许是小米的「线」已几近成网,但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在小米或将确定造车的事实之下,原因也变得不那么重要。

更重要的是,如果小米真的「造车」,未来会是如何?

标签: 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