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一个工作快两年的学妹跟我说,她现在想看外部的机会或转岗,但面试了一些,发现面试真的好难,这一切真的好难,甚至想苟且,但又怕自己废掉了。
我能理解她的这种感受。
那是一种会怀疑一切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刚刚开始了职场这场游戏的闯关之路,但每走一步就总会有一道大门掉下来挡在我的面前,总让我觉得——
好难啊。
所以,校招的时候拿到两个以上的offer,就会感慨好难啊,为什么不能全都要;想要跳槽的时候,发现面试好难啊,原来自己在别人眼里只有这种水平;遇到高管斗争的时候,发现追求简单纯粹的工作氛围好难啊,原来职场比自己想象得更复杂。
而所有困难问题的答案,往往都在另一个层次。
校招offer的选择困境,答案可能在你的家庭;面试表现不好的困境,答案可能在于你就不该投他们的简历;高管斗争的困境,答案可能在你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素养都没有。
想到这些,我最后跟学妹感慨到——
深陷系统中,极难窥全貌。
这个月是我工作的第三年,当我完整地经历过职业生涯的前三年之后,我想把自己前三年的经历分享出来。当我也深陷系统中,当我在那些纠结、挣扎、痛苦的时刻,面临看似重大的选择时,我是如何往前走的。
到最后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是一个不被系统束缚的原则,在无意识中让我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一直到现在让我看到了系统之外的世界。
一、“是大众点评,还是百度”
2017年10月底,秋招接近尾声,当时我拿到了两个offer,一个是大众点评的产品经理,偏用户运营方向。另一个是百度云的产品经理,偏技术方向。两个offer的薪资待遇比较接近,但方向又完全不同,似乎没有什么比较性。
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针对这两家公司,在这两个方向做很具体很深入的分析。对我来说,当时是一种做什么也可以,做什么都会尽力做的那种状态。
迷茫。
我会想起一个画面,在一个迷雾环绕的孤岛上,我的脚下只有一方土地,我从水底好不容易爬上来,却发现四周都是水。我努力获得一块垫脚石,却不知该在哪个方向铺下。
是啊,第一块石头铺在哪里呢?
对我来说,那时候觉得要做这个决定好难啊。我没有足够的信息输入,面临完全的未知世界。我既想要做出选择,又害怕迎接风险。可是我终究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终究要在未知面前投下这块垫脚石。
事情的转折来自一次对话。
当时我想更多地了解,入职之后我主要会做些什么。我试图去联系到大众点评和百度的人,在点评这边,我加到了高级总监的微信,我问了她关于工作内容的问题。我现在依旧记得她在收到我的问题后,第一时间回复了我:
陈力,我们今天在日本团建,我现在外面,晚点我把我们这边的工作内容发给你。
与之对比的,百度一直通过座机电话联系我,当我想主动了解一些信息的时候,我根本打不通那个电话。
这件事之后,我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这个老板面对员工的疑问,是足够尊重并且是愿意给到自己的答案的。我想选择那个我可以相信的人。
二、“跳槽的时候,我该如何破圈”
2019年7、8月,我开始第一次跳槽、面试,第一次面向其他公司不同的职场前辈,去展示我过去1年半的工作成果。
老实说,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跳槽时机。因为第一份工作时间并不算长(不到两年),虽然在这期间努力做了三个项目,但前半年几乎都在创新项目上尝试、跌倒、最后死掉。真正有完善输出的周期,大概也只有半年。
但在面试的过程中,我还是努力地去把自己做的事情说清楚,给到详细的数据拆解和对于数据的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0-3年这个阶段,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经历决定着我们的思考。大多数人很难像爱因斯坦一样,通过脑海中的思想实验,就能得出一个实践还没有验证过的结论。
对于0-3年的我来说,同样如此。
尽管我对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有绝对信心,但现在去看,我依旧是在一个限定的圈内去做所有的事情,说所有的话,我发现仅依靠我自己的思考,很难破圈。
那个时候,尽管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做去破这个圈子,但我知道下一份工作应该有这样破圈的机会。
有了这个念头,我更注重在面试中去找到能给我这样输入的人。这时候的我,在脑海中关于我需要什么,开始有了一点点想法。
我抓住这一点点的想法——我需要找到那个能带我破圈的老板——把它作为对我来说在那个当下最认准的事情,去指导着我的选择。
最终我在面试多点这家公司的时候,找到了这样的老板,于是我就去了。
她对我说——
你已经在产品的基本功和对用户体验的训练上,走了一年多,达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平。但这不够,接下来你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商业思维,具有商业思维的产品经理,看问题的角度和对优先级的判断是在另一个维度的,如果我是你,我会认真的去考虑考虑这件事。
这一番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像在原来困住我的圈子上凿了一个洞,投射进一点点光。于是我找到了第二块石头,并且把它铺下。
三、“我没有成长,是我错了么”
2020年春季开始,我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往B端,开始尝试从0到1搭建Saas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是与我之前的工作完全不同的一段体验。
当我做C端产品经理时,我最大的安全感来自于产品本身能够给我最及时的数据反馈。只要我的埋点做完整了,产品上线之后,我的数据就出来了,基于这份数据,我就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了。即我们常说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但这一套方法论在面向企业客户的商业产品上就不适用了。对于我的企业客户来说,他们是不愿意陪我试错和一步步迭代的。无论在产品开发阶段花费多少时间进行调研、准备和讨论,一旦对外正式交付,我们就必须保证这个商业产品是稳定、可靠且能够吸引住用户的。
这就意味着,没有小步快跑了,没有快速迭代了。前期的客户调研、访谈,对行业的理解,对趋势的洞察,在早期远比产品打磨本身更重要。
这最终导致,我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做了这个子系统的Demo,但始终没能找到真正愿意使用它的客户。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也不是产品经理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有一天,我跟所在条线的老板聊起了这个问题,我说自己的困惑是,作为产品经理努力做出了产品,但因为非自己能掌控的因素,导致产品出来之后没有客户。我和其他团队也努力去面向我的客户推广这一套系统,但B端商业产品和C端产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从0到1是很慢的。可一旦拿下了这个客户,那这个新用户获取的商业价值是非常大的。
最后的最后,老板说了两点:1、我可能要继续坐一段时间的冷板凳,承受产品无客户的状态;2、熬过这段时间,后面的想象力是巨大的。
我是认可这两点。
但我的脑海里还是在问自己,“系统没有给我成长,是我错了么”。
以前我总觉得,公司一定是发展的,公司的发展一定是可以给我发展的,只要我好好干活。后来我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一个系统也是有损耗的,外面并不是没有逆着的风,里面并不是没有零件的摩擦。
如果摩擦力大于我向前的驱动力,我该如何成长。
我想了一个多月,最后觉得这个事儿吧,要么赌系统,要么赌自己。我想赌一赌自己,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合适的环境。
于是一个月之后,我从公司离职了。
四、“是顶级专家,还是商业操盘手”
2021年4月,我恰好工作三年,脑海中一直存在的模糊,是关于我职业目标的思考。前两天我看完了黄有璨的《非线性成长》,那个模糊的存在,也逐渐清晰了。
黄有璨在书中提到了两个概念:顶级专家和商业操盘手。
对顶级专家来说,你在所从事的领域的技能,已经达到了这个领域的3%-5%的水平;对商业操盘手来说,无论岗位是什么,都是能够帮助公司扛起营收指标的。
看到这两个概念时,我头脑中瞬间回想起过去种种关于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讨论——
有前辈说,产品经理需要懂人性,明白用户的真实诉求,让你的产品拥有最极致的用户体验;
也有前辈说,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是不负责任的,从90到99分,往往会有巨大的成本投入,而从整个公司的角度,这些成本原本可以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谁是对的呢?
我只能说每个人的说法都是准确的。准确是一个很好的词,站在他们的角度,那是他们赖以成功的法则和原则,他们把这条路走出来了,也就可以说那样的话。
后来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准确不唯一。
3月底,招我进樊登读书的产品总监离职了,新来了产研VIP,在两个不同的老板身上,我恰好看到了《非线性成长》中提到了两种职业目标在我周围的真实映射。
他们一个关注产品的极致体验,喜欢吐槽不同竞品的体验缺陷,一个关注成本和效益,信奉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渐渐意识到没有谁的原则是更好的,只是每个人选择的不同路,而谁去谁留,就都看公司在当前阶段更需要那种风格了。
而我也恰巧遇到了一个选择节点,是做增长产品经理,参与拉新、留存等工作,还是做业务产品经理,陪着公司的创新业务一起成长。
这一次选择,我没有被困在系统里。我细细回想了我跟所有创业的朋友打交道的点点滴滴,努力从这个系统外的人那里去获得一点点想法,当然也包括《非线性成长》。
最后我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成为一名在行业里有影响力的商业操盘手。
五
我0-3年的故事就讲完了。
真实经历中那些痛苦的时刻,远比这轻描淡写的文字要厉害得多。我在系统里生存了三年,遇到过很多问题,做出过很多选择。且随着我继续跟系统为伍,我也越发觉得——
所有困难问题的答案,往往都在另一个层次。
我无法改变自己被困在系统里的局面,除非我自己创业。但对创业者来说,谁又知道没有另一个系统等着他们呢。
但是,尽管问题是被系统框死的,但答案不是——
系统内所有困难问题的答案,往往都在系统之外。
正如我找到了一个不被系统束缚的原则:在不确定性中,把确定的事情做好。
在校招的时候,我确定的是那个马上回复我信息的老板,是一个尊重员工的老板;
在第一次跳槽的时候,我确定的是我找不到答案的破圈之道,眼前的这个面试官帮我找到了;
当我因为产品没有客户而焦虑时,我确定的是我需要将成长的确定性抓在自己的手中;而当我面临方向的选择时,我确定的是我要成为一名商业操盘手。
六
周六下午,上海下起了小雨,我的朋友闪光少女创始人斯斯从北京过来出差,约我一起见面聊聊,关于职场和管理。
吃完饭后,我们从饭馆步行去咖啡店,路上斯斯问我,在我3年的职场中,有没有一些现在看起来很重要的选择,以及在当时的那个节点,我是如何选择的。我跟她分享了我的故事,也促成了这篇文章的绝大多数内容。
在咖啡店的时候,斯斯问我,是如何看待不确定性这个问题的。在那一瞬间我忽然发现,原来,面对不确定性时我所做的选择,就是我一直以来在职场中信奉的原则。
而这个原则,没有被困在系统里。
-END-